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資訊技術:在現代農業的“血脈”中“奔流”

2013-06-16 10:05 來源:中國財經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5月22日,工信部、農業部、科技部在常州召開農業資訊化經驗交流會;5月26日,第十五屆中國科協年會召開,專家學者雲集貴陽,研討“資訊化與農業現代化”;6月6日,2013年世界農業展望大會在北京召開,我國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的研究是會議議題之一。短短半個月時間裏,有關農業資訊化的研討接連不斷,這背後是近年來我國農業資訊化迅猛發展的狀況。

  資訊化已融入農業産業的各個環節

  “打磨崗灌區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應用,有效地降低了人力管理成本,提升了灌區現代化管理水準。”去年11月份,記者在河南採訪時,南陽市財政局副局長劉德安告訴記者。

  位於河南省內鄉縣的打磨崗灌區已初步建成自動化監控系統:主要包括氣象監測系統,能監測到溫度、風速風向、降雨量等情況;墑情測報系統,能適時掌握農作物蓄水情況,便於適時灌溉;管網檢測系統,能檢測到灌區管網運作情況,適時掌握管道壓力、暫態流量和累計流量;灌溉控制系統,可實現遠端操作。

  工程竣工後,帶動了該縣馬山、余關、王店等鄉鎮農業産業結構的調整,灌區群眾大力發展了煙葉、辣椒等高效農作物,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升。灌區已累計發展高效節水示範區6萬餘畝,帶動發展規模養殖企業10余家、種植大戶100多戶。

  智慧灌溉只是農業資訊化一個小的方面。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訊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許世衛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近年來,我國農業資訊化成效顯著,可以説,在基礎設施建設、應用領域推廣、改變農村管理方式等方面均有成效。資訊化已融入農業現代化,表現在融入了農産品的生産、加工、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以及相關的管理和服務中。

  中國農業大學農學與生物技術學院副教授曾昭海接受記者採訪時説,農業資訊化實際上是電腦技術、微電子技術、通信技術、光電技術、遙感技術等多項資訊技術在農業上普遍而系統應用的過程。“舉例來説,如在種植業的生産過程中,測土配方施肥已經比較普遍,採用地理資訊技術、決策系統技術和網路技術等,結合地形地貌、土壤類型、化肥農藥使用以及産量等數據繪製電子地圖,提供相關資訊給施肥、灌溉等專家支援系統,可實現田間施肥、灌溉、噴藥的自動化、智慧化。”他説,“在農産品加工過程中,自動化、智慧化技術大量應用,生産效率迅速提高,目前已形成了多層次的農産品加工資訊網路,建立了農産品加工國際標準跟蹤平臺、全國農産品加工技術推廣對接平臺以及農産品加工市場資訊預警服務體系。”

  破解農産品“賣難買貴”的有效手段

  以蔬菜為例,2012年,全國蔬菜種植面積超3億畝,總産量突破7億噸,每人平均佔有量達500公斤,理論上,價格不應該劇烈波動。但經歷過價格“過山車”的農民一到播種季節就犯難:今年該種什麼、種多少才能賺錢?解決農民的這一心病,農業部門提供的資訊是重要的決策依據,而這必須要有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系統的支撐。

  許世衛告訴記者,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是指通過定期對農産品的生産、消費、庫存、進出口、市場行情和生産成本等進行動態監測和深入分析,實施先兆預警,從而為政府部門、生産者和經營者提供決策參考服務。據他介紹,農産品市場監測預警工作包括“監測—分析—預警”三個步驟,即需要回答“數據從哪來”、“市場會往哪走”、“政策該往哪調”三大核心問題。在監測階段,需要制定資訊採集規範與標準、建立資訊採集點系統、應用資訊採集裝備手段、配置數據存儲設施設備,積極開展資訊採集工作;在分析階段,更多地依靠模型、系統、電腦組件作為技術支撐,對農産品市場價格的走勢作出準確判斷和預測;在預警階段,對農産品市場警情、警兆進行識別與影響測定,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出臺相應的政策,促使市場價格回歸正常。

  近年來,資訊化在破解農産品“賣難買貴”困境、促進農産品流通現代化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曾昭海介紹,通過建立農産品批發市場資訊採集系統、電子化交易平臺、智慧化産品品質監控系統等,實現電腦、手機等終端設備進行價格資訊的發佈、查詢。建立農産品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線上線下結合的鮮活農産品網上批發和網上零售,以及農業合作社與城市超市對接和訂單農業,降低農産品交易成本。曾昭海説,“通過建立從産地到市場的全程品質控制系統和追溯制度,實現對農産品從原料供應、加工、包裝、銷售等整個流通過程的全程追溯管理,能有效保障産品的品質安全。”

  專家表示,開展面向農民的資訊化服務,可以使農民充分利用資訊提高農業生産率,有效化解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幫助農民規避市場風險,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新聞鏡頭

  上網種地增産增收

  - 本報記者 李存才

  安徽省霍邱縣長集鎮小園村的邱賢軍是1位種糧大戶,經營著1000畝稻田。多年來,邱賢軍一直靠雇人進行手工育秧,每畝育秧成本為260元到280元。去年以來,邱賢軍依靠遠端可視專家指揮系統,與遠在省會合肥的天禾種業有限公司進行網路對接,由人工育秧改為機械育秧,每畝育秧成本降到200元至220元。

  據了解,天禾種業有限公司2011年在合肥濱湖現代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區落戶,並建立了遠端可視專家指揮系統。該系統具有互動交流功能,可實施全天候專家諮詢服務,可以遠端諮詢、一對一講解,也可以多方專家同時會診,還可以對農産品資訊進行匯總統計與發佈,為糧食收購和加工企業提供價格、品種、數量、品質等方面的資訊服務。

  該系統投入運作以來,邱賢軍利用網際網路技術與水稻專家建立聯繫,由專家即時解決水稻生産經營中遇到的問題。依靠這個資訊系統的幫助,1年多來,他和不少種糧農民得到了許多實惠。天禾種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實對記者介紹説,種業發展要依託優良品種,必須構建和完善與之相配套的技術推廣與服務體系,以解決在各種複雜土壤、氣候、栽培、技術和管理條件下的增産問題。天禾種業有限公司還實施了種苗産業化發展戰略,並歸納提煉出“四代一管”的全程代耕服務模式,即:代育秧、代耕作、代機插、代機收和代田間管理。王實表示,通過1至2年的試運作,遠端專家指揮系統希望達到解答農戶技術諮詢年10萬人次,服務面積50萬畝等目標。

[責任編輯: 郭瑩瑩]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