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IT  > 正文

線上線下同價 “草根”網際網路低價優勢不再

2013-06-15 13:57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新華網南京6月15日電(記者 潘曄)低價是網際網路“草根性”特質的重要體現。如果網店與實體店價格趨同,網購不再有價格優勢,消費者將會怎樣?線上線下同價後,電商大佬們的下一個“戰場”會在哪?

  “雙線價格”趨同意味著什麼?

  今年端午小長假前,蘇寧高調宣佈“線上線下同價”戰略,即從6月8起全國所有蘇寧實體門店、樂購仕門店銷售的所有商品,將與蘇寧易購(線上平臺)實現同城同品同價。蘇寧方面表示,如果線上或線下價格有階段性波動,將採取就低不就高原則。

  對於消費者來説,“網上買更便宜”的觀念似乎根深蒂固,蘇寧要把門店的商品售價都“降”到網上的水準,這種銷售模式在業內帶來不小的“震動”。

  華泰證券研究所分析師認為,“雙線同價”最直接的影響是將線上客流分流,蘇寧以此希望引導線上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雙線同價”戰略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線下價格不一定會高於線上。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汪睿認為,“雙線同價”後,蘇寧將擺脫原有的價格雙軌制的束縛,線上線下能發揮各自的體驗優勢,增強消費者的用戶體驗。同時在産品、價格、服務全面融合後,雙渠道將形成協同效應並加強規模優勢,甚至可能改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從而成功推動實體零售的轉型。

  統計顯示,蘇寧“同價”政策實施近一週,僅端午小長假三天,線下實體店銷售同比增長24.8%。如此看來,“雙線同價”戰略對線下業務帶來更多的利好。

  “草根”網際網路低價優勢不再?

  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靠打免費牌和低價牌起家,其“草根性”特質尤為突出。“‘雙線同價’打破了電商企業標誌性的‘低價’策略,並符合未來網際網路零售業發展趨勢。”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説。

  記者注意到,在美國排名前10的電商企業中,有9家是來自傳統的線下零售企業,電子商務作為一種零售渠道和工具在近20年的發展中有序推進,線上線下並不存在顯著的價格差異。在中國排名前10的電商企業,只有蘇寧一家是來自傳統線下的零售企業,其“雙線同價”戰略的推進更是經歷了一番“斷臂式”嘗試與內部變革,無論成功與否,都對業內有一定的借鑒與參考意義。

  蘇寧雲商副董事長孫為民認為,隨著網際網路尤其是移動互聯的普及應用,網上購物隨時隨地,實體零售的網際網路化成為現實的要求,可以不在網際網路上開店,但不能不把店面網際網路化,參照網購、比價競爭已成為零售發展的大趨勢。

  多位業內人士指出,價格是網路購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但並不是全部。從網路購物的未來發展來看,網路的區域化,産品的個性化、品牌化,服務的品質化、高效化等趨勢將會大大削弱價格因素的權重。可以説,網際網路“低價”時代沒有結束,而是與“現實”的差距縮小了。

  6月促銷季電商大佬如何出招?

  每年的5月、10月及年底是傳統零售促銷旺季,電商“價格戰”採取錯時促銷分別是6月、8月、11月。臨近的“6.18”本應只是京東“專屬”的週年店慶日,但隨著各大電商的蜂擁跟進,整個6月已然成為各大電商的集體促銷月,試圖上演一齣夏季版的“雙十一”購物狂歡盛宴。

  廣東前海律師事務所律師王小敏分析指出,在促銷大戰中,價格往往是各大電商的“終極殺器”。“全網最低”“1折起”“1天讓利1億”、“0元購”等等,都是電商用來吸引消費者眼球的價格“法寶”。“亂象叢生的電商促銷競爭現狀,不僅影響了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更是潛伏著多重法律風險,應當引起各電商的重視。”

  “價格戰永遠不會消失,但過去‘賠本賺吆喝’、電商平臺免費、廉價流量的‘紅利’時代已經結束。”曹磊説,電商所售商品的成本除了採購成本,還包括物流成本、廣告成本、倉儲成本、運營成本、管理成本、財務成本等。僅從電商獲取一個交易用戶的成本來看,最初只有30元左右,現在已經漲到250元左右,網路零售商的運營成本越來越高,純粹的“拼價格”很難持續。

  業內專家指出,隨著網際網路消費者消費觀不斷成熟,國內網際網路零售市場已從過去“人無我有”拼速度的階段,過渡到“人有我廉”拼價格的階段,並向“人有我有”拼服務、拼體驗的階段轉變。“可以看到,電商大佬們的‘價格戰’也正朝著‘拼價格、拼服務’雙輪驅動模式轉變。”曹磊説。

[責任編輯: 楊旋]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