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正在謹慎地介入P2P相關業務。
8月12日,P2P平臺米缸金融宣佈與天安財險達成戰略合作。凡標識有天安財險承保的理財産品,米缸金融會為投資人購買履約保證保險,如果借款人兌付逾期,天安財險將按保單約定履行保險責任,賠付本金及收益。
保險與P2P此前的合作以財産損失險、意外險等傳統險種居多。履約保證保險雖也有提及,但真正合作的並不多。採訪中有財險人士認為,因為缺少精算數據,保險公司與P2P的合作還是比較謹慎,目前這類信用保證保險産品更多是作為嘗試。
信保再試水
天安財險此次所涉及的履約保證保險,是指保險公司向履約保證保險的受益人(即債權人)承諾,如果被保險人(即債務人,P2P中專指借款人)不按照合同約定或法律規定履行還款義務,則由該保險公司按照保單約定承擔賠償責任的一種保險産品。
作為合作一方的米缸金融今年2月才正式上線,天安財險則是成立21年的財險公司。針對雙方的合作,米缸金融董事長曹曉峰透露,天安財險為此新成立了信用保證險部,又從銀行挖了很多人,在選擇與P2P合作上“有很大力度”。如果説之前的合作案例大多是與保險公司有股東關係,屬於小規模的嘗試,那麼米缸與天安財險的合作是完全基於市場的合作。
除了對團隊、理念的認同,曹曉峰表示,米缸的全部資産都是來自上海和北京的住宅房産抵押債權,也是促成合作的理由之一。
天安財險副總裁張宇生在當天回應時強調,投資是有風險的,任何平臺儘管有了保險但也會面臨市場的變化。針對每個項目、産品的合作都會有嚴格的風險識別流程以及基本的風險提示。
張宇生表示,按照監管部門規定,保險責任期在一年以內的産品是實行報備,保險責任期超過一年實行審批。與米缸合作的産品一般在一年以內,是報備制,屬於合法經營的産品。
至於天安財險會依據什麼標準來對承保項目進行選擇?他回應稱“過程當中會有約定”。
記者在8月13日瀏覽米缸金融的網站看到,目前只有一款名為“二月米缸”有“天安承保”的標識,這款産品投資期限2個月,年化利率為7.5%。
有不願具名的財險公司人士向《華夏時報》記者解釋稱:“就風險而言,如果是做P2P平臺上的貸款履約保證業務的話,肯定是比銀行高。一般由政府推動的項目,履約保證保險是2.5%左右的費率,在寧波等地試點很多年了,都是這個費率。P2P的話會比這個高,因為貸款不良率會比較高。”但他同時表示,不良率風險高並不意味著保險的風險一定高,保險所做的主要就是通過大數法則去緩解財務風險。
該人士分析認為,未來這塊業務也不會太多,險企會很謹慎。因為P2P公司魚龍混雜,大多數還是風險比較高。
合作為增信?
除了為數不多的信用保證保險,P2P與保險公司合作的産品類別還有很多。如針對借款人的意外險,針對抵押物的財産險,針對P2P平臺高管的董責險,針對個人賬戶資金安全的交易資金損失保險等。
目前與P2P平臺展開闔作的除了上述兩家險企,還包括陽光財險、民安保險、大地保險、眾安保險等。而有業務合作的P2P平臺超過20家。
在7月30日與陽光財險簽訂交易資金損失保險的合作時,邦幫堂聯合創始人、副總裁王秀萍表示,該保險産品主要是保障投資人在交易過程中的資金安全,即針對第三方支付賬戶安全性進行投保,若賬戶被盜刷、盜用,以及在充值、提現、投資過程中造成損失,保險公司按約賠付。
另一家有同類産品的P2P平臺在其官方網站中稱,若用戶在平臺的賬戶在充值、提現、申購、贖回等資金交易過程中發生被盜轉、盜用事件,且30日內未能追回的,用戶只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材料,平臺將代為啟動索賠,保險公司即按照約定對由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記者向這兩家平臺詢問時對方都表示,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生過理賠。
有P2P平臺相關人士表示,其實平臺也有風險備付金、第三方資金託管等保障,之所以加入保險還是因為“投資人認這個”。而且一開始也聊了好多家保險公司,目前可以提供的産品並不是很成熟。
隨著《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臺、最高法發佈民間借貸的最新司法解釋,P2P作為資訊仲介的定位逐步確立,去擔保已成為行業共識。P2P此前引入擔保公司進行增信,而從去年以來擔保公司風險事件不斷,甚至出現有P2P平臺被擔保公司“綁架”,失去業務主導權。
“一方面隨著擔保公司問題的出現,P2P與擔保公司的合作更為謹慎;另一方面保險企業擁有龐大的資金需要保值增值,而快速增長的P2P行業滿足了這一需求。”銀客網副總裁李飛認為,與擔保公司相比,保險具有更加完善的風控能力,而且資金規模比較大。如果其為貸款提供保證擔保,具有切實的可行性,而且資金也能得到安全的保證。
對於保險公司與P2P的合作是否存在噱頭,李飛表示,大部分投資人實際上想要的應該是“跑路險”,但是目前沒有哪一家企業可以提供這方面的産品合作。雙方在未來還會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去擔保”的背景下,牽手險企是否會成為今後的趨勢?中瑞財富CEO張巍薇表示,去擔保化對平臺長遠發展是好的。“但現階段來説,投資人其實不會關注平臺如何定位,監管是否允許提供增信等資訊。他們在乎的是自己的投資資金是否安全有保障。”
她表示,對於平臺來説,為了在監管政策和投資人要求方面取得平衡,未來可能會採取引進第三方機構為平臺項目提供擔保,或者要求融資方交付一筆擔保資金在第三方託管賬戶中等方式來提升投資人信心。具體還是要等細則出臺後再看。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