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評論員 劉波
中國的油氣體制改革正在緊鑼密鼓地推進。5月18日國務院批轉的發改委《關於201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的意見》提及,要研究提出石油天然氣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在全産業鏈各環節放寬準入。同時社會各方也就此展開了深入討論,積極獻計獻策。
總體上來看,新一輪的油氣改革應該圍繞三個核心進行:首先,在整個産業鏈上建立規範有序、公平合理的市場準入機制;其次,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油氣産業的投資和運營;第三,進一步推進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讓價格更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係。
進一步的改革應該破除在石油勘探權、進口權等方面依然存在的顯性或者隱性的準入壁壘。原油進口權的放開可以讓民營企業直接得到油源,而不必通過國有油氣,這樣它們就可以更好地將閒置産能利用起來,改善經營效益。現在很多民營煉油廠因進口權受限,不得不使用較劣質的油源,這也不利於環保。去年國務院政策研究室曾在山東調研石油進口權開放,對此應該儘快形成改革方案並加以落實。
除進口外,勘探和採礦環節也應該進一步向社會投資放開。當然也要看到,油氣勘探開發要求較高的技術水準和資金實力,這不一定是社會資本所具備的。不過,如果説在上游的勘探和採礦權方面還存在較大挑戰的話,在油氣産業鏈上的下游,放開市場準入,更多引入民間資本應該是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目前一些大型國有油氣企業已經啟動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社會資本,這可以增強油氣生産體制的效率和靈活性,而這方面改革的主要突破點也是在下游領域。民營企業具有自身優點,在建立合作後,央企可以從它們身上吸收長處,避免行業高度壟斷的弊端。
當前油氣銷售環節已經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市場化基礎,進一步讓市場決定油氣價格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善的前提。目前的定價機制是半市場化的,比如成品油的定價,是由有關部門參照國際油價來定期調整。調整的時間間隔在不斷縮短,因而對市場變化更加敏感,這個改革大方向應該繼續下去,從而讓價格機制發揮作用,合理配置資源。當然,對油價仍然存在一定的管制,但管制應主要考慮公共利益,如讓油價更好地反映資源稀缺程度、環保成本等,通過價格手段來調節消費者的行為,降低油氣消費可能産生的負外部性。
所有這些改革都關係到消費者福利。目前雖然産業鏈下游的開放程度較高,但勘探、進口等上游環節存在的限制最終都會影響下游的價格,假如能進一步推動改革,如放開進口權等,民企就有更大的空間來降低産品價格,從而讓消費者受益。所以,在這些核心方面推進油氣改革,最終對國企、民營企業和消費者都是有利的,既可以幫助國企破除壟斷,增進效率,也可以扶持民營企業發展,也能讓消費者享受更加質優價廉的油氣産品與服務,有百利而無一弊,是完全的帕累托改進。未來的改革應該更有魄力,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些。(編輯 祝乃娟)
[責任編輯: 吳曉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