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出口服裝的跨境電商公司,貨物堆積如山,員工正在分揀産品。
春節臨近,當各行各業開始進入放假倒計時模式時,跨境電商界的仁兄們依然忙得熱火朝天。正如混跨境電商圈的慧豐和何峰(均為化名)所言:“生意跟著人走,不耽誤賺洋人的錢。”近日,新快報記者採訪了廣州市內部分跨境電商企業,發現毫不起眼的小玩意,卻是競爭少、利潤高的“藍海”商品;收到美元英鎊等貨款,必須輾轉“漂流”才能變成囊中的人民幣……
■策劃:新快報記者 辛捷愷 撰文:新快報記者 朱清海
A
跨境電商業在廣州還是個“娃”
跨境電商,最近成了熱詞。當“物美價廉”的進口貨受到關注的時候,“中國製造”漂洋過海的實況卻鮮為圈外人知。
2010年,扔掉“鐵飯碗”的慧豐從兼職“店小二”搖身變成跨境電商老闆。同年,何峰也開了家公司,專做線上出口業務。對自發形成的跨境電商行業,那一年是一個分水嶺。往前,“競爭不多,有什麼賣什麼,利潤高。”慧豐説,月均交易金額4萬美元,凈利少説有50%。
此後,跨境電商進入爆髮式的增長。據悉,國內現有20多萬家企業從事線上貿易,2013年跨境電商交易額突破3.1萬億元人民幣,跨境電商保持30%以上的增速。2014年,廣州跨境電商零售進出口交易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
“跨境電商出口居多,更火。”廣東省跨境電商協會常務副會長方振名介紹,廣東作為國內第一外貿大省,跨境電商企業約佔全國70%,中小企業和個體戶性質的佔比達50%左右,相關從業人員數百萬人。據悉,出口産品中3C産品規模最大,其次是服裝類。隨著跨境電商興起,廣州白雲、番禺、海珠等地接連出現“跨境電商村”。不過,目前行業不但面臨物流成本高、耗時長、低門檻惡性競爭的困境,跨境支付、出口退稅等相關政策也滯後於産業的發展速度。
線上出口電子産品和皮包的何峰説,雖然他現在每月交易額有“百來萬美元”,但利潤不如以前,“毛利不到30%,整體有往下走的趨勢。”做LED裝飾燈、小家電和戶外照明的慧豐也深有同感,他每月能做到50萬美元,“人多,肯定有競爭,利潤也在降。”
“藍海”産品不是那麼好找的
“藍海”,本來是形容新興的跨境電商産業的詞。在多如牛毛的商品中,不乏“競爭小、利潤高”的,電商又將其稱之為“藍海”産品。
2008年畢業便“觸電”的何峰説,2010年他的生意才從國內轉向國外,針對北美和歐洲消費者“動手能力超強”的特徵,許多人家裏有“專門的工具房”,他開始賣晶片等小模組和工業類産品。在國內,“直接在網上花十幾元人民幣買個模組,然後十幾美元賣出去,體積小又輕,運費也便宜。”然而,好景不長,2012年,有大電商也盯上這些産品,“一下子把價格降到二三美元,利潤只剩百分之十幾。”他告訴新快報記者,轉做電子産品和皮包,兩類産品規模“對半開”,皮包的“利潤相對要高”。
慧豐也講了一個從“藍海”變“紅海”(競爭激烈,利潤低)的産品——假發,有點出人意料。“2009年,有人靠做假發發家,一個月可以做到上百萬美元。”然後,引起爭相效倣,價格掉了個底朝天。眼下,二人將重心落到創建自主品牌上,慧豐註冊一個小家電品牌。他們不負責生産,都是找廠家代工。
慧豐有個朋友也是做出口跨境電商,“經驗、點子都説了,連員工也借給他,可是做了幾年始終沒有起色。”方振名錶示,電商中很多人缺乏完善的整體方案,不研究市場,沒有數據分析,“有錢也經不起折騰。”
記者了解到,在廣州市白雲區聚源街有一座水泥廠改建的跨境電商産業園內,最獨特的是,大學生可以在這裡免費創業,沒有起步資金,不知道賣什麼也沒問題,有人會提供産品指導“菜鳥”創業。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