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産險和壽險公司的淘寶官方旗艦店分別增加了5家和10家;網際網路保險的“燒錢”現象仍在繼續
■本報記者 冷翠華
與2014年年初相比,在淘寶開設官方旗艦店的保險公司又增加了15家。從産品來看,財險市場仍然是車險、意外險和旅行險“包打天下”,壽險市場則由萬能險、意外險和健康險“總攬全局”。
開店數量在增加,産品細分種類也在增多,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似乎紅紅火火,但業內人士表示,當前網際網路保險的痛點在於盈利模式仍不清晰,“燒錢”模式仍在繼續。
保費規模蹭蹭蹭
2013年,網際網路保費規模從2012年的106.24億元上漲到291.15億元,增幅為1.74倍,不過佔比僅為全行業總保費規模17222 億元的1.7%。目前,2014年全年的網銷保險數據尚未公佈,但前三季度保費已達622億元,申萬宏源發佈的研報預計,2014年全年網銷保費能達到800億元,到2020年能達到5000億元。
無疑,在較小的基數上,網際網路保險銷量增幅是“蹭蹭的”,絕對數額也在逐漸壯大。從經營網銷保險業務的公司數量來看,2014年的覆蓋範圍比2013年更廣。僅從在淘寶上開設官方旗艦店的險企數量就可見一斑。2014年年初,開設淘寶官方旗艦店的産險和壽險公司分別為10家和25家,目前,這兩個數字分別增加至15家和35家,總數達50家。此外,開設官方旗艦店的保險代理經紀公司還有6家。
近期,多家券商發佈研報稱看好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例如,平安證券發佈研報稱“網際網路金融長期向好,網際網路保險蓄勢待發”,光大證券的研報稱“網際網路保險剛剛起步,行業發展大有可為”;光大證券則發佈以“尋找新風口,供應鏈金融與網際網路保險”為題的研報。整體來看,業界對網際網路保險的發展抱有較高的預期。
産品細化分分分
從各險企推出的網際網路保險産品來看,其有鮮明的特點。財險市場仍然是車險、意外險和旅行險“包打天下”,壽險市場則由萬能險、意外險和健康險“總攬全局”。不過,在這些大類保險産品下,一些細分的險種和較“另類”的産品也出現在網銷領域。
“旅行險還是以意外險為主,但由於現在人們出遊較多,尤其是在節假日期間,保險需求更多,於是旅行險從意外險中逐漸分離出來成為單獨的類別,這是發現市場需求並去迎合這種需求的表現。”業內人士佟先生表示,這也很好地闡釋了網際網路保險的場景化、嵌入式特徵。
在健康險領域,一些險企同樣在細分受眾群,並在産品上體現出明顯特點,例如,專門針對女性多發疾病的重疾險,專門針對少兒的重疾險以及針對老年人的健康險等。佟先生表示,這些産品體現了網際網路保險的碎片化特徵,但是由於目前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發展時間不長,數據積累不多,更談不上對數據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因此,離網際網路保險産品下一步的“顆粒化”目標還有差距,他同時指出,要實現“顆粒化”的定制,還必須有完善的徵信系統作為支撐,目前我國在該領域也剛剛起步。
此外,退貨運費險、手機碎屏險、賬戶資金安全保險、高溫險等與網上交易緊密相連以及創新性保險産品也逐漸出現。這在傳統的銷售渠道下並不容易。
整體上看,在網際網路生態環境下,保險産品的種類豐富、創新逐漸增多,向著好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業內看好網際網路保險的一個重要理由。但由於保險本身的特點,在整個保險業收入佔比較大的人身保險很難“上網”。
持續盈利難難難
儘管網際網路保險被公認是塊藏寶之地,其未來也被寄予了厚望。但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大多數從事網際網路保險業務的公司其實還在摸索中前進,並沒有找到清晰和成熟的盈利模式,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不少,“燒錢”模式仍在繼續。
“打著網際網路保險的概念,似乎並不難引來投資人,但説實話,網際網路保險今後將走向何方,如何突破産品種類的限制、如何提高客戶粘度等問題,很多公司並沒有想清楚。”一家財險公司總經理對記者稱。在業內人士看來,該公司的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曾創下多個第一,有不少開創性舉動。但該總經理坦承,網際網路保險的諸多業務需要創新,無經驗可循,這就意味著可能成功也可能失敗,對發展網際網路保險的前景,他一直在思考,“但還沒找到答案,前行過程中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表示。
光大證券的研報也指出,“網際網路保險難以出現成熟的盈利模式。”
從商業模式來看,主要有官方網站模式、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模式、網路兼業代理模式、專業仲介代理模式和專業網際網路保險模式。有業內人士指出,當前第三方平臺模式發展較快,但在這種模式下,保險公司面臨渠道被別人控制的困境,類似于傳統渠道的車險和4S店的關係。因此,險企發展網際網路保險不能僅僅將網路作為一個銷售渠道,必須找到根植于網際網路交易的嵌入式發展模式,同時還必須與合作夥伴達成共同盈利的模式。
同時,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還提到,網際網路保險要實現持久發展,還需要在産品上進行突破,例如把保費佔比較大的壽險成功搬到網上,並實現線上線下的良性互動。網銷保險資訊透明、比較方便等特點還容易引發惡性價格戰,保險公司如何應對價格戰,實現既有銷量又有利潤的雙重目標,也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