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20日發佈經濟數據,初步核算,2014年全年國內生産總值(GDP)636463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7.4%。這一增速滑落至1990年以來的新低。
儘管2014年我國GDP首破60萬億,但增速創24年最低。猶記得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將國內生産總值預期增長目標定為7.5%,這是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八年來首次低於8%。在2012年和2013年,全年GDP的最終增速分別為7.8%、7.7%。從7.8%、7.7%到7.4%,雖然GDP總量一直在增加,甚至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增速卻一直呈下降趨勢。這説明的是,GDP的低速增長已成為某種新常態。
GDP低速增長成為新常態,GDP增速創24年最低,到底該如何來看待?不妨先回顧一下GDP這個詞出現的來龍去脈。從歷史的角度來分析,GDP是典型的美國製造。1929-1933年的經濟大蕭條,加快了美國政治、經濟、社會各個層面的新政改革。在經濟領域,為全面評估政府的經濟績效建立一個可靠的單一標準,1937年,經濟學家西蒙正式提出了國內生産總值也即GDP的計算標準。此後,經由種種國際性經濟會議與貨幣體系,GDP推廣成為世界標準。總而言之,GDP標準越來越體現出國家為經濟發展狀況作出的清晰且正確的努力。
可以説,GDP低速增長成為新常態,GDP增速創24年最低,對應的正是某種清晰的發展思路,與可能更健康的經濟結構。是的,GDP的一路狂飆固然令人欣喜,但不得不説,它依然是粗放與結構不甚合理的。當勞動力密集型、高污染與高能耗的産業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此種GDP的高速增長註定是難以持續的,它必須在減速下變得更有“含金量”。而當GDP增長被過熱的投資和出口所裹脅,傳統的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亦失去了平衡,如此經濟結構顯然是不健康的。
可以肯定的是,“GDP增速創24年最低”絕不等於一個“慢下來的中國”,相反,它迎來的可能將是更顯活力的中國發展模式。不再追求似乎高得永遠沒有盡頭的GDP增速,説明政府不再僅僅關注于做大蛋糕,也開始關注于如何將蛋糕分好。每人平均GDP、GDP的含金量,GDP與環境、資源的依附關係必將成為政府下一步的發展觀念與執政理念改進,GDP的發展將更以民生為本。如此之下,曾經的地方GDP數據造假、注水現象也將得到改觀,道理很簡單,當GDP指標在政績體系中變得不那麼重要,自然造假與注水之舉也會減少。
過高的GDP並不就是完美的GDP,放慢的GDP同樣也不就是壞的GDP。事實上,近兩年來,不僅是在中央層面,具體到地方,多數省份早已悄然放慢了當地GDP的增速目標,將更多精力放到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上來。從國家表現到地方行動,這正是一種必然的趨勢:單一增長但不合理的GDP不是我們所需要的,GDP需要停下腳步,等等民生,等等環境承載力,等等新的産業轉型與升級。我們更需要從改革中獲得紅利和收益,發展不能總是建立在粗放之上。
[責任編輯: 宿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