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熱點辨析)
人民日報 吳思康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和指導性。貫徹落實中央精神,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必須走出思想認識上的一些誤區。
走出“高房價是剛需過旺的正常表現”的認識誤區。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城市人口增長不斷擴大住房剛性需求,供需缺口必然帶動房價上漲。從我國實際看,一線城市已從快速擴張階段進入平穩發展階段,産業結構優化帶動人口動態平衡,人口有進有出,總量相對穩定。從國際經驗看,上世紀90年代,日本東京人口持續增長,但房價連續下跌7年之久;美國紐約2008年以來房價持續下跌,但新增人口達到幾十萬。雖然它們有受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影響的因素,但也能證明城市人口集聚産生的剛需並不一定引發房價快速上漲。在經濟快速發展中,尤須防止住房成為炒作對象。
走出“房價應完全由市場調節”的認識誤區。有人認為,房價是市場調節的結果,政府不應干預。事實上,住房事關群眾基本生活,屬於半公共物品;而且,由於土地具有稀缺性,房地産市場屬於不完全競爭市場,需要政府從彌補市場失靈的角度進行適當調控。發達國家對房地産市場大都實行嚴格監管。例如,德國出臺多項遏制開發商獲取暴利的政策,如果新開發房産售價超過合理房價的50%,開發商就會面臨高額罰款和最高3年監禁的嚴厲處罰;美國設立土地使用價值稅、選址地價稅、房産稅、遺産稅等稅收政策,限制房地産炒作;日本建立土地交易監視區域制度,授權地方政府抑制房地産泡沫;韓國對非土地所有權人自住的土地交易徵收60%的交易稅。可見,政府用經濟、行政等多種手段對房地産市場進行調控是國際通行做法。
走出“依靠房地産業拉動經濟增長”的認識誤區。我國房地産市場長期存在較大供給缺口,加之房地産業技術門檻低、利潤高,對其他行業的帶動作用大,因而各地依靠房地産業拉動經濟增長的做法比較普遍。但是,如果社會資金大量涌入房地産業,不僅不利於經濟健康發展,還會帶來風險隱患。例如,日本上世紀90年代以前房地産市場異常興旺,成為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結果隨著房地産泡沫破滅,經濟陷入長期衰退。當前,應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這一定位,摒棄土地財政和地産經濟思維,在促進房地産業健康發展的同時,著力振興製造業和實體經濟。
走出“房子是保值增值最佳投資品”的認識誤區。有錢就購房置業是中國人自古就有的傳統觀念,加之土地是稀缺資源,很多人認為房子只會升值不會貶值。實際上,隨著生産生活方式的改變,城市容量的彈性不斷增大。有研究預測,即使在深圳這樣的土地緊缺城市,現有建成區經過結構優化、功能轉換、生活方式轉變,還可以大幅擴大人口容量。從國際經驗看,房地産投資風險較大。1991年日本房地産泡沫破滅後,當年房價下跌70%;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5年內,我國香港房價下跌75%;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阿聯酋迪拜房價下跌近70%。房價大幅下跌,使很多中産家庭一夜之間負債纍纍。可見,房子並非最佳投資品。當前,應弱化住房的投資屬性,使其回歸居住屬性。加快建立適應我國國情、符合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既抑制房地産泡沫,又努力實現住有所居。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