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房地産市場遭遇寒流,國內取消限購的風聲愈發強烈。此前多地市場傳出限購鬆綁的消息,但都表現得“猶抱琵笆半遮面”。近日,瀋陽、廣州、福建等地,更被報道已事實上放開限購,但都是“只做不説”。
如今呼和浩特房地産開發監督管理處6月25日正式發佈文件,從而成為明文確認取消限購的國內第一城。不料“螃蟹”並不好吃,不到一天呼和浩特就因“列印錯誤”撤回文件,此後便再未發佈新版的文件。
此前瀋陽也傳出過取消限購的消息,但這個“短命政令”隔日便夭折。如今呼和浩特取消限購,也變成了可笑的“一日遊”,終究未能逃過“政府放風-媒體關注-政府辟謠”的怪圈。
取消限購頻現“一日遊”,一方面讓人啼笑皆非,另一方面也説明瞭如今關於樓市調控博弈的白熱化,地方政府不斷在試探中央的“底線”。
事實上,與過去兩年一有地方試探放鬆限購就被叫停不同,這一次中央在一定程度上給予了默許。在此之前住建部就明確表示,宏觀調控政策是鼓勵和保護消費需求,遏制投資需求,每個地方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判斷。
即便如此,幾乎所有的事實性限購鬆綁的城市,仍在媒體的追問中予以否認。地方政府即使有微調的意願和政策,但也是錦衣夜行。歸根結底,這既是迫於社會輿論的壓力,同時也是因為近兩年監管層對地方限購鬆綁約談、問責、叫停之事時有發生,在其他同僚都低調做事之時,哪個地方政府都不敢做那出頭鳥。
然而,越來越明顯的問題在於,一些本來就以剛需為主的三四線城市,其實也沒必要限購,不過是陪旁邊的一二線“太子”讀書而已。既然監管層多次表達了分類調控之意,那麼是否取消限購的決定權就在地方,而近日鬆綁限購也符合“分類調控”的基本原則,為何放鬆限購還是成為不能觸碰的紅線?所謂的分類調控究竟應如何進行下去,中央層面最好有一個明確的説法,否則,地方政府就只能不斷試探下去,對於調控的長遠性來説,未必是件好事。
[責任編輯: 馬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