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余智驍(右)採訪葡萄種植大戶。
地點: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青龍村
記者:余智驍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這裡還是實行人民公社制度下的農業集體化經營,20多畝地連成一大片。”正月初四,湖南省隆回縣灘頭鎮青龍村村民羅路軍指著一壟壟搭著葡萄架的土地説,“後來,這些地包産到戶,每家只有三五分地,想要機械化操作是絕對不可能的,因為機器在三五分地裏‘屁股都轉不過彎來’。”
2009年起,羅路軍開始從村民手裏流轉土地,用來種葡萄。目前,他的葡萄園已有38畝地了,去年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習慣於穩紮穩打的羅路軍説,2014年他要再流轉5畝地,進一步擴大葡萄園規模。
隆回縣位於湖南中部的資江上游,多山和丘陵,總面積2866平方公里,總人口120萬,是國家級貧困縣。2012年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只有3143元。
去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明確表示:“鼓勵承包經營權在公開市場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流轉。”許多像羅路軍這樣的農村能人躍躍欲試。去年,羅路軍的葡萄園可謂“碩果纍纍”,38畝地已有三分之二開始長葡萄了,畝産500公斤到1500公斤,每公斤能賣到16元到30元。
對農業集體化依稀還有印象的羅路軍説:“從人民公社時期的集體化經營到包産到戶,再到規模經營和家庭農場,看似是農村土地‘統→分→統’的簡單迴圈,背後其實發生了深刻變化。人民公社時期不少人在磨洋工,忙了一年填不飽肚子,包産到戶階段家家戶戶辛勤勞作能填飽肚子了,而到了規模經營階段,實行機械化操作,並採用先進種植技術,能産生較可觀的經濟效益了。”
村民為什麼願意把土地流轉給羅路軍呢?青龍村村支書祝巧華説,全村600來口人,只有150多畝田,每人平均不到3分田。很多人都外出打工,那點田種不種無所謂。羅路軍想搞葡萄園,每流轉一畝土地,他給村民400元補償。大家都樂意把土地流轉給他。
[責任編輯: 林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