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經貿  >  地産  > 正文

重慶轉戶農民陷“惜地不種地”怪圈

2014-01-17 09:2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大量農民轉戶進城。《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走訪重慶開縣、涪陵等地5個行政村了解到,自2010年以來,已有1200多名農民轉戶。

  然而,在對農村承包地的處置上,部分轉戶農民心態矛盾:一方面認為種地不賺錢、效益差,轉戶後要麼就近種起“懶莊稼”,要麼將土地撂荒或送給別人種;另一方面又認為土地升值潛力大,還有“惜地”情結,轉了戶也不願將承包經營權交還給村集體。

  “種地不賺錢不如不種”

  轉戶農民説,現在農業效益差,收益沒有吸引力,很多人只種“口糧田”,能種多少算多少,夠自己吃就行,管不過來的地就只能撂荒。“種地不賺錢,有時還倒虧,有的人把地送給別人種,甚至不種。”

  重慶開縣臨江鎮青陽村、涪陵區珍溪鎮中鋒村 、 馬 武 鎮 石 朝 門 村 、 豐 都 縣 名 山 街 道 古 家 店村、江津區慈雲鎮一水村等5個行政村,共有農民約1 .3萬人,承包地面積超過1 .8萬畝。自2010年 以 來 , 這5個 村 轉 戶 人 口 已 超 過1200人,其中超過70%的農民就近就地將戶口遷到附近的小城鎮。

  《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深入這5個村採訪發現,大部分農民是就近就地轉戶,其承包地仍可就近耕種,但不少人還是種起了“懶莊稼”。

  涪陵區珍溪鎮中鋒村村民鞠德泉2012年轉戶,地雖沒丟下,但種一季水稻就是“播種一次、翻耕一次、施一次肥、除一次草”,一般不搞田間管理,沒有精耕細作。“種地糙一點,産量會少一點,但只要能滿足自家口糧就行。”鞠德泉説,戶口遷到鎮上後,每月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有600多元,再隨便種點口糧,生活還可以。過去那種“晴天一身汗、雨天兩腳泥”的種地生活確實不想再過了。

  記者採訪發現,轉戶農民與村裏其他人相比,收入相對較高,一般都在外務工多年,有較為穩定的工作,不少人在小城鎮或者區縣城已經購買了住房。對他們而言,種一畝地純收入僅六七百元,吸引力不夠,還要耗精力。除了有的人願意種些口糧田外,不少人要麼將土地撂了荒,要麼送給別人種。在一些村社,40%以上的轉戶農民土地被親戚朋友或鄰居“撿”去種。

  在豐都縣名山街道古家店村村委會主任古明華看來,農村“撿地”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農民轉戶大多是自發行為,其留下的地塊高度分散。“村裏平均一戶人承包地只有3畝多,還要分散成10多個地塊,彼此之間距離還很遠,沒法統一流轉,搞規模經營。轉戶農民自己不想種,還不如免費送給別人種。”古明華説。

  “進了城也不能丟下土地”

  雖然轉戶農民大多都説種地苦、效益差,不願意再種地。但他們卻沒有一個人主動將承包地經營使用權交還給村社集體,真正實現“人地分離”。

  農民轉戶進城,為何不願放棄農村土地權益?記者採訪發現,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直接退地補償少,難以達到轉戶農民預期。受目前政策限制,各地對轉戶農民主動將承包地退出,交還給村社集體應如何補償沒有明確的標準。有的地方採取用承包期內剩餘年限測算農業産出值的辦法給予補償,平均每畝補到1萬元,低於轉戶農民預期。二是認為土地是生存保障的底線,雖然自己轉戶進了城,但“農村仍有地在手,進城就有了底氣,幹得不好,還可以退回來”。三是認為未來土地升值潛力大,“即便進了城,也不能丟下”。

  “農民越來越看重土地的價值,大家覺得只要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後無論是流轉還是徵用,都不吃虧。”開縣臨江鎮青陽村支部書記劉定明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僅以土地流轉為例,村裏耕地流轉價已從2008年的平均每畝400多元/年,漲到現在的700多元。一戶農民如果能將自家土地全部流轉出去,一年租金收入就有三四千元,這對轉戶農民而言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無論是出於傳統的‘戀土’情結,還是出於經濟效益考量,農民轉戶進城後,要求保留其在農村的土地,有其合理性,也應受到尊重。”重慶開縣城鄉統籌辦公室主任李繼安指出,為了尊重農民的土地權益,國家也有專門的政策要求,在2011年國務院出臺的第9號文件中,就明確規定了“現階段,農民工落戶城鎮,是否放棄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須完全尊重農民個人意願,不得強制或變相強制收回。”

  加快有序處置土地機制建設

  專家和基層幹部認為,既要尊重轉戶農民的土地情結,依法保護其土地權益;又要完善農村承包地制度,以“土地不撂荒、種地有效益”為政策設計底線,加快建設轉戶農民有序處置土地的體制機制。

  他們指出,轉戶農民“惜地”又不願種地的矛盾心態,是政府在制定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發展戰略,謀劃未來農村土地經營方式時必須考慮的問題。從長遠來看,如果相關制度安排完善,隨著農村人口大規模轉移進城,農村每人平均土地資源佔有量會提高,通過規範化的土地流轉、股份合作等方式,可以為適度規模經營打下較好的基礎。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發現,在一些出現集中、成片農民轉戶的地方,不少農業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始規模流轉轉戶農民的土地。由於沒有“失地”風險,還有較高收益回報,轉戶農民轉出土地的積極性也很高。

  在涪陵區馬武鎮石朝門村,自2010年以來先後有600多農民轉戶,其中村裏有兩個社甚至出現了整社轉戶的情況,大量農民轉戶進城使土地規範整理和規模經營有了基礎。2011年石朝門村成立了蔬菜股份合作社,轉戶農民手中的3600多畝承包地折資入股,打破戶與戶之間田埂界限,統一平整後交由合作社經營。轉戶農民每年既可以分享地租、也能分紅,一畝地純收入超過2000元。

  “在蔬菜股份合作社,轉戶農民成了股東,既不擔心失去土地權益,又能分享農業生産紅利。”石朝門村黨支部書記何國權認為,如果能給轉戶農民一個穩定的土地收益預期,他們還是願意把土地規模流轉出來,發展現代農業的。

  豐都縣名山街道古家店村也有類似情況。古家店村村民原有3200多人,已轉戶1200多人。最近3年村裏發展起了蔬菜、瓜果種植大戶50多戶,平均流轉土地面積超過100畝,不少流轉的土地都來自於轉戶農民。“像豐都這樣的三峽庫區縣農業縣,土地資源有限,每人平均耕地只有1畝多。人口大規模轉移進城,其實為土地流轉,發展規模農業,創造了很大的空間。”村主任古明華説。

[責任編輯: 林天泉]

視 頻
  1.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稱“窮得只剩錢”

    浙江慣偷鈔票點煙被抓

      近日,浙江義烏一名男子在網上不斷炫富,還用百元大鈔點煙...

  2.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江宜樺重申徹查島內油品市場

    關注臺灣食品油事件

股 市
臺灣| 大陸
    臺股17日開盤漲44點 為8538點
服務專區

投資流程辦事指南往來手續聯繫我們Q&A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