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象
扎堆布局、人才流失、叫賣一手樓、拓客方式轉變,惠州二手中介在規范路上喜憂參半
■期待
政策傾斜、資源整合、規范自律、積極開拓市場,業務要一視同仁不要有所偏廢
惠州二手中介行業在波折中發展
依附在惠州一手樓開發進程中形成的惠州二手房中介市場,發展並非一帆風順。
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惠州房地產市場的逐漸興起,惠州二手中介市場所需要的條件開始出現,但只是苗頭。記者有位1992年就入惠的老鄉,其當時來到一無所知的惠州面臨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房子,由于當時租賃房源本就不多,再者也沒有像樣的二手中介服務,信息極為不對稱,單是找個落腳處就花費了將近三個月。可見,在當時環境下,隨著惠州經濟的發展提速,房地產穩步推進,二手中介服務行業的市場需求正在加強。
隨後,市場進入快速發展軌道。然而,上世紀末出現的東南亞金融危機讓惠州樓市大受影響,整個房地產市場幾乎遭到重新洗牌。即使時至今日,後遺症仍舊影響深遠,佔據城市黃金區位的一棟棟爛尾大樓在極大地浪費城市資源的同時亦在時刻提醒著往來的新老客家人時刻謹記這場樓市不對稱發展造成的泡沫崩盤帶來的災難。
進入新世紀,惠州樓市回過神來進入快速的重建階段。惠州中介市場也同步得到快速發展。
2003年,本地較大規模的家順地產從廣州拉來幾個業務骨幹開始步入規范化。
2004年,現任惠州市方正地產總經理的鄭臣釧從深圳進入惠州中介市場,方正地產發展提速。
2005年,隆垣地產在深圳成立,次年高調進入惠州市場。
另外,幾乎在同一時間段,潤地地產、創輝租售、中原地產、虹橋房產等大型中介代理相繼進入惠州。再加上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的本地中介機構,到2007年惠州中介機構數量和總門店數達到400家左右的一個峰值。而隨著2008年再次出現的經濟危機,房地產行業備受波及,依附于地產開發之上的中介代理更是首當其衝。行業洗牌,近半數門店紛紛關閉,而當時布局惠州市場門店達30家的創輝租售更是易主,而隆垣、信和、方正、家順等中介商則都紛紛收縮,從重視企業規模布局到更加關注深耕熟悉的區域小市場。
從2009年以後,惠州中介市場發展呈平穩態勢。盡管受政策和市場消費習慣等方面的影響波動明顯,但總體上仍舊保持著市場供需的相對平穩。
惠州中介短暫春天後進入寒冬
今年的二手市場,經歷了農歷新年初在“國五條”刺激下的業績狂飆,喜悅過後市場歸于平靜。進入第四季度,行業狀況更是有如深冬,沒有最冷只有更冷。
然而,惠州中原策略研究中心于12月11日發布的11月份惠城區二手房成交數據統計還是引起了各方關注。據統計,11月份,惠州二手商品房成交套數919套,環比上升48.95%,同比上升29.95%。其中二手住宅過戶數為797套,環比上升44.65%,同比上升34.4%。對比上半年“國五條”出臺造成的成交激增月均近1000套的成交數,在四季度市場變淡,銀行貸款收緊的情況下市場仍舊取得與上半年持平的銷售量及高比例的住宅過戶數,不禁讓人對現行的中介市場狀況產生疑慮。
誠然,在現行市場體制愈發規范和理性的背景下,不單只中介行業有本經,各行自有各行苦。以市場了解的情況來看,現行市場中介並不好過,然而相關機構的數據統計還是亮瞎了正處水生火熱中的經紀人,對此,南方日報記者通過大量地實地走訪,以期待能夠盡量真實地反映行業的訴求和真實的生存狀態。
[責任編輯: 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