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台灣網  >  部委涉臺資訊  >  涉臺資訊  > 正文

臺灣青年走進首都博物館 觀展繪扇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2017-08-04 19:16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在《美·好·中華》成果展區,在首都博物館實習的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為小夥伴介紹展區文物。

  在首都博物館實習的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為小夥伴介紹在《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文物。(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台灣網8月4日北京訊 (記者 郜利敏)“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日前在北京啟動。8月4日上午,參加本次實習活動的兩岸青年走進首都博物館,參觀《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並體驗扇面手繪,感受中華文化底蘊和魅力。

  參觀考古成就展 解密歷史密碼

  當日,恰逢《美·好·中華——近二十年考古成果展》正在舉辦中,展廳門口,木製的“美好中華”四個字分筆畫拆分懸挂頂端,寓意用心感受每一件古代文物背後蘊藏的美和智慧。展覽將夏商週到明清時期的代表文物按朝代漸次陳列,漫步其中的兩岸青年,倣若身處五千年中華文化歷史長河,破譯文物那斑駁的文明密碼,感受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

  當看到古代演奏樂器“骨笛”時,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白竹君發出了驚艷之聲 ,她原以為這只是一個頭飾——簪子,沒想到竟是古人用骨頭製作成的笛子,“太佩服古人的智慧和心靈手巧了”。

  在首都博物館實習的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自覺充當起導覽員,幫助小夥伴們取展覽宣傳冊子,輔助講解員,為小夥伴解疑釋惑。他説,首都博物館是解讀北京歷史、傳承中華文化、展示世界文明的重要文化場所。靦腆的他告訴記者,很高興有機會到這裡實習,並説自己有點“小貪心”,想要在實習期間探究館內每一件文物及其背後的故事,深入地了解中華文化的美好。

  手繪扇面 品味古人之韻

  蜿蜒的臺階、連綿的山脈、威武的烽火臺,一段長城畫面躍然扇面之上。白竹君看著自己用心繪製的扇面,説自己特別想去長城,很遺憾現在還沒有時間去,只能暫時先以畫寄託對長城的憧憬。

  扇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中華傳統文化元素之一。在扇面上作畫題詞也是古今文人騷客的文化樂趣。觀展過後,兩岸青年開始跟著老師體驗扇面手繪,感受古人文化樂趣,探索中華文化之美。

  大家五、六個人一組圍坐圓桌,在素凈薄紗的橢圓扇面上用心作畫,鉛筆描廓、彩筆繪圖,每個步驟都有條不紊進行著,一幅幅形態各異的圖案在同學們手中慢慢呈現于扇面上。有怒放紅梅、魚蝦戲荷花、荷花映日等充滿古樸韻味的圖案;有愛嗆人的“臭拽貓”、“皮卡丘”等可愛的卡通圖案;還有天壇、長城等歷史文物古跡的圖案。每柄扇面上的圖案都透露出了獨特的個人藝術氣息及美好願景。

  就讀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蔡昀芷,在扇面上認真描繪了天壇祈年殿的輪廓。常聽老師提到天壇祭祀以及回音壁等知識,祈年殿獨特的建築外形和深厚中華文化底蘊深深吸引著蔡昀芷。所以,蔡昀芷到北京後最想去地方就是天壇,想親身去感受下那裏的歷史氣息,與歷史古跡來一場“浪漫邂逅”。

  2017年“臺灣學子暑期文化實習月”活動由中華文化聯誼會、北京市文化局共同主辦,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30名來自北京、臺灣兩地的高校青年在國家大劇院、首都博物館、首都圖書館、中山公園音樂堂、創業公社等5家北京市代表性文博機構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實習活動,同時北京實習生將帶領臺灣實習生體驗北京的文化與生活,使臺灣實習生在獲得工作經驗的同時,對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及大陸現代社會發展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完)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正在體驗手繪扇面。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正在體驗手繪扇面。(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正在體驗手繪扇面。圖為臺灣中華科技大學大一學生劉立禾。(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白竹君在扇面上手繪長城,就讀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蔡昀芷在扇面上手繪祈年殿

  就讀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的白竹君(左)在扇面上手繪長城,就讀臺灣中國科技大學的蔡昀芷(右)在扇面上手繪祈年殿。(台灣網 郜利敏 攝)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展示各自手繪扇面圖案

   在首博的互動教室,兩岸青年展示各自手繪扇面圖案。(台灣網 郜利敏 攝)

[責任編輯: 普燕]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