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傳統文化如果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不需要時時提醒,才能實現文化的恒久發展,讓老祖宗的智慧發揚光大。”20日,臺灣政治大學名譽教授、著名學者董金裕做客齊魯大講壇·濱州分壇,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基礎教育”為題詳細講解了傳統文化如何應用於現實問題。
“中國的傳統文化很重要,從孔子創立的儒學文化開始算起,一路上有著太多的文化遺産,如果就這樣丟棄了太可惜,如何把傳統文化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學生的課程教育中值得研究。”20日下午,濱州學院大禮堂一樓的報告廳座無虛席。下午3時,大講壇一開講,主講人董金裕分別就“尊孔”、“敬師”、“傳承中華文化”三大塊內容進行了講解。
“去年9月28日我參加了在濟寧的祭孔大典,當時就表達了3個願望。”董金裕説,孔子是儒學文化的創始人,他的思想和學説代表了大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如何將中華文化的精要安排到正式課程中,使民族文化能世代相傳併發揚光大是他的願望之一。而如何讓祭孔大典與歷史接軌,方便申請非遺和把教師節改為孔子誕辰日那天是他另外兩個願望。“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很多地方都掀起了國學熱、儒學熱,這是好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瞭國學的缺失。”董金裕表示,應該把傳統文化安排到學生的正式課程中,“習慣成自然,而不是一味地傳授國學知識。”
濱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周桂萍主持了此次大講壇。她指出,濱州的發展已進入一個關鍵階段和特殊時期,需要文化精神的激勵。只有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文化力量在發展中的持久支撐作用,才能讓發展更加厚重充實,更加高遠磅薄。
延伸閱讀
國學天天挂嘴邊有問題,像吃飯睡覺自然才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對促進當代基礎教育發展、勵學修身提高個人素養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如何將傳統文化應用於現實中卻遇到不少難題。對此,董金裕表示,弘揚傳統文化,要安排到正式課程中,養成習慣,而不是現在所謂的“國學熱”、“儒學熱”,“一熱準有問題。”
“中國大陸對傳統文化態度經歷了抨擊、不聞不問、掀起國學熱三個過程的演變。”董金裕表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陸地區經歷了“文革”,這時候學生不尊重老師、批鬥老師、打老師的情況十之八九,“這個時期的傳統文化是遭到抨擊的。”十年文革之後,經濟、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傳統文化並沒有得到同樣的發展。“1994年我去北京參加一個學術討論,在火車上碰到一個大二的女學生,我問她知不知道孟子,她竟然回答我‘孟子是什麼東西?’”董金裕隨後又問她是否知道孔子,女學生表示“好像聽説過”。這樣的兩句回答讓董金裕很無奈:“一個大二的學生竟然不知道孔孟,可見那時候的傳統文化已經缺失到一定程度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國人近年來越來越重視傳統文化的教育,各地也紛紛掀起了國學熱、儒學熱,這在董金裕看來很欣慰。“這是一件好事,説明大家開始重視傳統文化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説明傳統文化的缺失。”在董金裕看來,任何事物只要一“熱”就説明有問題,“國學如果跟吃飯、睡覺一樣自然,還需要天天挂在嘴邊麼?”
董金裕認為,大陸地區國學熱潮流中必須克服的問題是缺乏系統的傳授和國學師資的良莠不齊。“國學班上孩子們怎麼學習?背誦經典固然是好的,但不理解就會變成填鴨式教育,就算背過了也不能應用到實處。”董金裕説,第二個問題就是師資,大部分教國學的老師都是原來教語文的,都是中文系出身,老師們沒有經過《論語》、《孟子》、《史記》等國學的洗禮,只能憑自己理解教給學生們傳統文化,這樣自然也是教不好的。
“我認為最好的讓傳統文化應用到現實中來的方法就是把傳統文化安排到正式課程中,這樣有了課時的保障就便於系統傳授,再就是師資也可以經過培訓達到一定的水準,變‘填鴨式’為‘反芻’教育,才會有一定成效。”董金裕認為,要讓孩子們從小、從生活中養成好習慣,才能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比如在車上看到老人就很自然地起身讓座,不用任何人提醒才行。(通訊員 宗麗 記者 王曉霜)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