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臺灣文化動態

臺北館藏張大千“蜀江圖”上有顆米 或在大千家造成

時間:2014年03月12日 10:09 來源:成都商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核心提示

  “千里歸鄉路,萬卷思念情。”明天,“萬里江山頻入夢———張大千辭世三十週年兩岸紀念展”將在四川博物院向公眾開放。成都商報記者獲悉,這批首次來到大陸的(臺北)歷史博物館張大千35件藏品已于9日抵達成都。

  昨日,這批畫作在特殊安保的護送下,在四川博物院開箱檢查。現場,一幅幅畫卷在雙方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注視下被打開,每一處黴點、黃漬、孔洞等都被一一記錄並得到雙方共同認定,才被拿去布展。令人意外的是,在著名的《蜀江圖》(下卷)上,工作人員發現了一顆緊緊粘貼著畫心、並且變黃了的米粒,四川博物院相關負責人李江濤告訴記者,這顆米粒在之前去臺北看畫時就發現了。記者隨即向(臺北)歷史博物館相關負責人周妙齡求證此事,她向記者表示,這批畫作在上世紀70年代收藏到博物館,當時記錄比較簡單,米粒來源已經無從查證。

  每幅作品都有專門的狀況書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來到開箱驗畫的現場。李江濤告訴記者,畫作本來前天已經到了,但也是等待海關走完手續,所以現在開啟。記者看到,現場可能接觸畫作的所有人必須佩戴白手套,離畫幅在2釐米內必須用口罩等遮擋物,防止呼吸出的水汽污染畫卷。

  《八德圖》《聖摩斯山水》《蜀江圖》《墨荷圖》……專業的珍品押送人員打開畫卷外筒,再放開包裹的藍色布袋,打開厚厚的防潮紙,一幅幅卷軸從歲月中緩緩而出。每一幅作品都有專門的狀況書,上附作品縮略圖,並有平面變形、腐蝕等多達45項狀況備選,工作人員還在縮略圖上標出問題出現的狀況和位置。雙方工作人員拿著作品狀況書比對,或俯瞰,或平視,一點點的瑕疵也會記檔在冊。

  讓人意外的是,大家在《蜀江圖》(下卷,45.4×935.9cm,紙本,1962)的右下方發現了一顆發黃的米粒。記者看到,這顆米粒呈黃褐色,牢牢地粘在畫面上。據李江濤介紹,米粒是在畫卷的“瞿塘峽”處,之前去臺北看畫的時候就發現了。

  《蜀江圖》上這顆米從哪來?

  著名的《蜀江圖》分為上下兩卷,畫卷氣勢磅薄,千岩萬壑綿延不絕,水氣濕潤、青翠盎然,將那種濃郁幽深的景致表現得極為動人,同時也呈現了張大千深厚的人文情感。周妙齡介紹,該畫本為張大千表弟郭有守收藏。郭有守早年就是張大千畫作的支援者,並收藏多幅張大千精品畫作,後來轉由(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對於《蜀江圖》(下卷)上有米粒一事,周妙齡解釋,這幅畫作很少拿出來展覽,上個世紀70年代交由博物館收藏時,由於客觀原因,只做了拍照等最直接關係到文物本身的資料存檔,米粒這些細節處並未寫入檔案,無從查證,“當時畫作一整批有100多幅,我們當時並不是文物專業部門,也不知道怎麼保存,可能也是急著先做簡單記錄……”

  周妙齡説:“米粒已經有些歷史了,可能郭有守保存時就存在了。可能在大千家裏就有了,也可能是漿糊,也可能是裝裱人員造成,但在展出時造成的幾率並不高。”她進一步表示,畫作回到臺北後,會讓文保人員再次確認,在不傷害畫作的情況下,可能會做清理。

  此外,她還表示,本次張大千先生的畫展是大陸、臺灣巡迴展覽的第一站。(臺北)歷史博物館主要收藏了大千先生盛年時期的作品。此次巡展是想把(臺北) 歷史博物館、吉林省博物院、四川博物院三個藏地的大千作品集中起來,這是張大千畫作有史以來最全面集中的一次展出。今後還希望兩岸開展更多關於張大千作品的藝術研討和可持續的藝術交流。

  記者 曾靈 攝影記者 劉暢 實習生 張涵

  張大千精品

  驗畫流程

  1

  打開畫卷外筒,再放開包裹的藍色布袋,打開厚厚的防潮紙

  2

  佩戴白手套,離畫幅在2釐米內必須用口罩等遮擋物,防止呼吸出的水汽污染畫卷。之後緩緩打開畫卷

  3

  根據每幅作品的狀況書(上附作品縮略圖,並有平面變形、腐蝕等多達45項狀況備選),雙方工作人員拿著作品狀況書比對,一點點的瑕疵也會記檔在冊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