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專家第五屆遼文化年會上書寫契丹文字讓人大開眼界

2017年09月19日 08:54:5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瀋陽9月16日電 (記者 沈殿成)第五屆遼文化年會暨大遼契丹後裔流向研討會9月16日在瀋陽法庫召開,會期3天。會議首日,專家現場書寫契丹文字,讓與會的各界人士大開眼界。

  歷史上的遼國主要是由1000多年前我國北方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在其200多年的統治下,經略四方,拓地發展,形成當時世界上一個非常強大的國家——遼國,據有中國北方廣袤遼闊的土地,影響遠播域外。

  年會現場,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劉鳳翥現場揮毫潑墨,用契丹文字書寫了“大遼福地”“宰相故里”“白鶴之鄉”“人文法庫”以及“家和萬事興”等民俗用語,與會者為契丹文字的風采所折服。

  當今世界上懂得契丹文字的只有幾人。據介紹,劉鳳翥教授是當今對契丹文字最有發言權的學者之一。目前為止,出土的所有契丹文字劉鳳翥都記錄在冊。據劉鳳翥介紹,當今能夠拼寫出來的契丹大字、小字有11000多,其中能夠識別的有1000多,能夠誦讀並明確字意的有200多。

  與劉鳳翥教授一起出席此次年會的有其夫人李春敏。李春敏,契丹文字書法家,澳大利亞麥克裏大學中文系主任,曾任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文化參贊的康丹曾評價她説:“李春敏老師是當今世界第一契丹文字書法家”。

  本屆遼文化年會由中共法庫縣委、法庫縣人民政府主辦,中共法庫縣委宣傳部、法庫縣文廣新局、瀋陽市遼文化研究會和遼文化博物館共同承辦,主題為“弘揚中華文化遍尋契丹後裔”,參加人員包括河北崇禮、內蒙古巴林左旗、雲南施甸縣、內蒙古通遼市相關遼文化研究人員,瀋陽市遼文化研究會組成人員以及域內外有關專家、學者。

  據介紹,遼代時期,法庫地區是遼代後族蕭氏重要聚居地,法庫境內有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遼墓群為代表的遼墓20余處;遼代古城址20余座、遼金時期遺址245處;出土了大量具有北方民族風格和地域特點的珍貴文物,最重要的有1952年發掘的用條石砌成的八角形壁畫、1974年發掘的遼早期貴族墓葬,還有遼天祚帝時期的北府宰相蕭義墓,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碑刻、壁畫、絹畫、石棺、賬房等,對研究遼金和北方歷史,特別是契丹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為弘揚遼文化,法庫以建設“文化名城”,實現“文化興城”為目標,深入挖掘、整理、固化和傳播遼文化,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白鶴大道、白鶴大橋、白鶴幼兒園、東湖中學城、白鶴大劇院、遼代風情小鎮等一批建築,充分融入遼文化元素,體現遼代建築風格,延續歷史文脈,重現了“遼代古城”的新姿。(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