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敦煌菜傳承與創新:“走出”壁畫到讓食客“走心”

2017年09月19日 08:43:39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長沙9月16日電 題:敦煌菜的傳承與創新:從“走出”壁畫到讓食客“走心”

  作者 傅煜

  因獨特的絲路故事和文化底蘊,從敦煌文獻和壁畫中挖掘還原出的敦煌菜近年在國際上名氣漸盛。當“一帶一路”的號角吹響,古絲路繁華再現,作為敦煌菜創始人,趙長安不斷創新烹飪技法,期待這一菜係承擔起新的使命:“一桌菜肴,讓八方食客記住敦煌。”

  正在長沙舉行的2017中國食品餐飲博覽會上,趙長安歷時兩年潛心研製出的“宴·敦煌”首度亮相。據介紹,相較過去將多種敦煌菜自然組合成的敦煌宴,集合了眾多敦煌文化和元素的“宴·敦煌”,創造性地將敦煌“故事”或聖境聖水融入每道菜中,可謂一菜一典故,一席十“聖境”。

  一幅精美的敦煌壁畫前,十余道形色俱佳、精緻典雅的菜肴似從畫中“走出”,整齊排開。九色神鹿、胡人烤飯、絲路駝鈴、陽關三碟……無論菜名還是菜式的賣相,讓人仿佛置身於古絲綢之路上。指著其中一道駱駝造型的菜肴,趙長安向記者娓娓道來其烹制過程和背後深意。

  “此菜構思創作于敦煌壁畫中的張騫出使西域圖,駝體部分用外形酷似駝茸、水發上味後的祁連山野生猴頭菇拼制而成。”趙長安説,希望以此表達出對絲綢古道開拓者的緬懷,對今日絲路能重煥生機的期待。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對敦煌文化數十年的研究中,趙長安把古籍殘卷上記載的食品一道道呈上餐桌,先後探索出四五十種古代敦煌美食,並將其帶到德國、法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和港臺地區,受到當地民眾追捧。

  隨著敦煌菜名氣漸盛,趙長安發現,在吃敦煌菜、敦煌宴的過程中,許多人僅是吃吃而已,既沒“問什麼”,也未因此留下任何“敦煌印記”。

  “吃‘宴·敦煌’就不一樣了。許多人都知道鳴沙山、月牙泉,將這些敦煌著名景點或歷史典故與菜品聯繫起來,甚至直接做成菜的造型,讓大家有興趣認識、了解敦煌。”

  據悉,“宴·敦煌”講究中餐西吃,按位製作,共有春、夏、秋、冬4套菜譜,每套8道熱菜,4道涼菜,2道主食,整合了敦煌十個標誌性的名山秀水。“它並非無源之水,每道菜品背後必須藏著真實存在的人或事,景或點。如‘胡人烤飯’確為胡人往返絲綢之路上吃過的那種‘烤熟的飯’。”趙長安期待,在“一帶一路”願景下,集中展現敦煌飲食文化特質和厚重底蘊的“宴·敦煌”,能讓世界通過飲食記住敦煌。

  做讓人“記得住”的敦煌菜,必須讓食客真正喜歡吃。研究“宴·敦煌”過程中,趙長安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以最耗費精力的菜品“樂尊珍菌”為例,此菜匯聚了産自敦煌周邊草原和祁連山的松茸菌、草菇、杏鮑菇、平菇蟲草花等多種野生珍菌,“它們香味各異,必須先進行各種處理,或油煎油炸,或幹蒸水煮,最後再放在一起蒸五六個小時,這樣香氣才能充分融合互補,口感才會更加鮮美。”(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