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一座劇院,一種文化日子

2017年08月30日 10:28:22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或許因為出入劇場太過頻繁,媒體人一貫是挑剔的。對舞臺上的紛繁複雜,總習慣了保持一雙“冷眼”。可這一次,媒體人卻被時長5個小時的瓦格納歌劇《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打動——不僅為舞臺上的故事,更因劇院中的觀眾。

  讓大多數人坐5個小時是一件枯燥的事,更何況是看一部長達5小時的歌劇。可劇場裏的觀眾都坐住了,無論是資深的歌劇迷,還是那些第一次與瓦格納“觸電”的年輕人,都被舞臺上的高科技和現代化畫面震住。

  更讓人感慨的是觀眾在劇場外的氣氛。演出前,從北門走來的觀眾人潮涌動,臉上都帶著笑容,仿佛共赴一場盛會。因歌劇超長,大劇院在開演前和幕間安排發餐。排隊的觀眾井井有條,取完餐後都三三兩兩聚在一旁,討論著歌劇的劇情,還互相笑著調侃:“就算睡著也要把它看完。”他們的臉上洋溢著一種燦然而興奮的表情,仿佛自己完成了什麼挑戰,又仿佛在見證著一個文化大事件的發生。

  坦白説,在《特裏斯坦與伊索爾德》開演前,不少人會有相似的疑問:會有這麼多人想看、愛看瓦格納的歌劇嗎?事實上,這場馬拉松歌劇盛宴,除去工作票,四場演出票銷售率95%,上座率百分之百,前幾場甚至還加了座。當演出完美落幕,感慨也隨之而來:北京觀眾對這樣“高冷”的藝術竟也有了普遍的接受度!

  觀眾接受度,或者説審美素養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積澱、萃取的過程。這也是大劇院自2007年開業以來,便一直進行著培養觀眾的“滴灌工程”之原因所在。一台臺高水準的演出、一場場精心設計的活動、一次次與觀眾交心的座談……看似平凡的日子,因為藝術色彩的點染而變得鮮活;看似喧囂的城市,因為藝術能量的勃發而變得優雅。

  大劇院越來越成為京城一道與眾不同的文化風景線,不僅僅是晚上的演出吸引觀眾,白天裏的大劇院也是參觀者不絕,看看展覽、聽聽講解,喝喝咖啡、買買紀念品,看似散漫的時光,實則閒適而充實。對徜徉其中的人們來説,這座磅薄大氣的建築物,其實是一處足以讓心靈棲息的藝術港灣。

  在與觀眾的神交、互動、融合之中,大劇院自身也在成長、成熟。如果説,一座劇院開業伊始的要務是“搭骨架”,梳理肌體結構,那麼隨著體格的強健、造血功能的增強,就應當在運營管理的專業化、細緻化、人性化等方面加快探索的步伐。這一次,為了瓦格納超長歌劇的上演,為了更好地服務觀眾,大劇院的工作人員從5月就開始動手籌備,為發放簡餐設計了多種方案,還在演出前通過線上推出“藝堂課”,為觀眾講解劇情、解析音樂。優質的內容、專業的服務,留住了觀眾的人,更拴牢了觀眾的心。

  如果説5小時馬拉松歌劇是一個文化事件,那麼在這背後其實是把“文化當成日子過”的底色。在這個全天24小時都涌動著藝術氣息的地方,藝術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浸潤著每一個到這裡來的人。而這,也恰是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應有的氣質與風貌。

  一座劇院,一座城,一種文化日子,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收穫感悟,體味歲月。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