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英美外語作品以法語、義大利語、德語為主,中文作品是鳳毛麟角;評論家對中文作品關注度低,讀者有畏懼感。這些都是中國作家和作品難以走出國門的因素。
近些年越來越多的中國作家走出國門,很多中國作品在海外出版,這些作品在國外是否能得到市場的認可?近日,朱文、吳帆等擁有在美國出版作品經歷的作家在廣州展開了一場精彩的對話,講述他們在美國的出版經歷。
中國作家難進美國市場
作為華語文學界較少能夠雙語寫作的吳帆表示,當年她曾將作品寄給一些美國的版權代理商,希望能夠出版,但得到的反饋是:書寫的不錯,但是太隱晦,並且希望結尾應該有個明確的結局,而不是開放式的。
吳帆不願修改自己的書,也沒有在美國找到代理,幸運的是,她遇到了托筆·伊迪,是以她的書先在澳大利亞和歐洲出版,獲得好評後,才回到美國出版。“托筆·伊迪見我的第一句是:‘吳帆你住在美國,但是你知道,對於一個中國作家來説,美國市場是最難進入的。’中國作家對歐美市場非常看重,經常談怎麼走出去,這一點我自己有非常深的感受。”作品曾經被翻譯為英文、法文等語言出版的作家朱文也介紹,多年前,中國作家中在美國最知名的是莫言,可是十年才賣了一萬本。
吳帆説,對於一些自稱“了解中國”的出版人或者編輯來説,“他們所謂的中國作品是類似于譚恩美這樣在美國長大的不會中文的作家寫的《喜福會》,這種充滿了奇奇怪怪東西的作品,這種作品在西方被接受的程度很高,而且被認為是中國文學的正統。”
吳帆説,有調查顯示,在美國和英國,主要的翻譯市場只佔3%,而且是以法語、義大利語、德語為主,中文作品是鳳毛麟角。吳帆認為,這也跟西方的評論家沒有中國文化基礎,是以文學評論接不上有關,讀者也存在畏懼感。
西方90%作家擁有版權代理人
朱文介紹説,自己的書最初通過托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出版,之後的作品就始終由該出版社和固定的一位翻譯經手,“他們不會一次性出版很多,但是會把你的書變成長銷書,如果是做研究的、或是對中國文學感興趣的人,任何時間都可以來買。”吳帆也告訴記者,在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90%以上的作家擁有版權代理人,並且並非是針對某一本書的版權代理,而是代理該作家的全部作品的版權,甚至參與到作品創作的選題等事務中。作為作家和出版機構之間的橋梁,版權代理人的作用極大。這樣的差異,也是導致中國作家和作品難以走出國門的因素之一。
朱文表示,“他們重視的是作家,不僅僅是作品,他們關心作家的故事,而不僅僅是作品的故事。”據深圳商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