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進廟收費行情看漲 “香火利益鏈”毀寺廟遊(圖)

時間:2014年06月17日 14: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燒“土豪香”

  燒“土豪香”

  “白天看廟,晚上睡覺”。這8個字很長一段時間裏都被當作中國式旅遊的注腳。

  “它描述的是典型的觀光旅遊。”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指出,觀光旅遊的資源主要是“二老”:一是老天爺留下來的,例如三峽、黃山、張家界等自然資源;二是老祖宗留下來的,例如長城、故宮等文化遺産,這其中也包括寺廟等宗教場所。“由於歷史原因,寺廟往往都建在一些風景優美的地方。所以,遊客們外出旅遊時,去看看寺廟是自然而然的。”戴斌説,在中國旅遊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觀光旅遊這個初級階段,寺廟是一個主要的旅遊目的地。

  我們為什麼要看廟

  “30多年過去了,如今,無論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國際大都市,還是在一些地處鄉間的小城鎮,可遊覽的地方越來越多,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是,作為各地旅遊吸引物重要組成部分的廟宇,依然是一大看點。”中國社會科學院旅遊研究中心主任張廣瑞撰文提出。

  據統計,全國文物保護單位中,寺廟及相關設施約佔一半,被稱為“歷史文物的保險庫”。

  寺廟文化已經滲透到許多領域,天文、地理、建築、繪畫、書法、雕刻、音樂、民俗等。最廣為人知的是,每逢傳統節慶各地舉辦的廟會。

  資料顯示,我國的寺廟可分為四大類:

  歷史文化傳承類,例如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西寧塔爾寺、開封大相國寺等,大都具有悠久的歷史及文化傳承,在中國的佛教史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特殊認知類,以河南登封少林寺為代表,以其卓絕的少林武功和禪宗名揚天下。

  建築藝術類,古剎名寺,多在建築上別具一格,體現當時的建築水準和審美水準,例如山西恒山的懸空寺、五台山的南禪寺等。

  山水風景類,“天下名山僧佔多”,我國的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華山,本就是山水俱佳的遊覽勝地,坐落在名山中的寺廟,名氣彼此相得益彰。

  如今,有著厚重歷史或是鮮明特色的寺廟,仍是地方推介旅遊資源時的重要吸引物。

  不能僅是“遊樂園”

  “佛教産生於古代印度,但傳入中國後,經過長期演化,佛教同中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發展,最終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文化,給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哲學觀念、文學藝術、禮儀習俗等留下了深刻影響。”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總部發言時這樣闡述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寺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的是一種以信仰為核心的文化。

  “然而,現今的‘看廟’文化體驗性不足。”戴斌説。

  張廣瑞指出,作為宗教文化旅遊,不應當長期停留在一種“遊樂園”的水準上。張廣瑞介紹,目前世界上,有許多宗教文化旅遊成功的案例。例如,歐洲從法國到基督聖城西班牙聖地亞哥的“朝聖之路”,漫漫800多公里,數以十萬計的遊客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籍,不同信仰,不同民族,懷著不同的心情、目的和期望,行走在這條歷史文化之路上,對人生、對社會産生新的體驗和認知。

  在韓國,那裏的寺廟雖然遠沒有中國廟宇的規模和名氣,但很多年以前就開始“廟居旅遊”活動,深受歐美遊客歡迎。

  去年,浙江慈恩寺推出“短期出家”,引起社會關注,由於報名者眾多,寺院因擔心影響活動的效果,後來不得不決定暫緩這項活動。“慈恩寺的做法雖然並非真正意義上旅遊活動,但它是對中國宗教旅遊長期停留在看廟層面的一種昇華,是重視旅遊體驗的一種創新,值得讚賞。”張廣瑞説。

  燒出來的“香火利益鏈”

  然而,伴著寺廟旅遊的開展,爭議也隨之産生。

  今年春節期間,浙江某禪寺佛像開光,第一支上香叫價11.8萬元,讓人咋舌。而每年春節,“搶頭香”、“燒高香”的新聞總能吸引無數眼球。

  “燒高香”的原意是向神佛虔誠燒香,感謝神靈保祐。而如今,“燒高香”已經等同於“燒天價香”。動輒價值上百元,甚至上千元、上萬元的高香成為衡量虔誠與否的標準。

  “燒高香”甚至成為一些寺廟的“賣點”。

  香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很有特色的一脈,自古以來,許多人都有燒香的習慣,有些是因為宗教信仰、禮佛敬神,有些是為了頤養身心、陶冶性情。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指出,在佛教儀式中,經常會唱《香爐讚》:“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南無香雲蓋菩薩摩訶薩。”

  焚香是人們藉以和自然溝通、和神靈溝通的媒介,而只有至誠恭敬的心,才能感動諸佛。然而,這種精神活動在世俗社會中演變成了具有功利性的求平安、求生子、求陞官、求發財,還演變成一種庸俗的攀比,人們認為香越燒越大、越燒越粗,就會有更好的回報,導致燒高香、燒頭炷香、燒高價香、亂燒香等亂象頻出。

  有學者不客氣地指出,“燒高香”看似信仰,實則是對佛祖的“行賄”。

  “真正意義上的寺廟旅遊,應該是在美好的自然環境中進行的文化之旅、精神之旅,是沉靜的,指向人心靈深處的。”戴斌指出,如今許多變了味的寺廟旅遊將寺廟簡單地當作“景點”看待,遊客走馬觀花,只為燒香,功利性強,不僅自己得不到文化體驗,也干擾了真正有信仰需求的信眾。

  “很多人感覺,燒的香越多,佛陀越會保祐你,其實不是這個樣子的。”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心澄法師説。中國佛教協會在《關於在全國佛教界繼續大力開展文明敬香建設生態寺院活動的倡議書》中指出,燃香禮佛在於通過以恭敬心、清凈心點燃三支香的方式,傳遞對佛、法、僧三寶的恭敬、供養和皈依,感通虛空法界,得到十方三寶加持,與法界諸佛、菩薩溝通、交流。佛教提倡只要“心香一瓣”,即能普熏法界,凡有所願,皆蒙感應,並不拘泥于禮佛時使用何種大小、名貴的香具。

  “正規的寺院,只要不被一些商業利益集團綁架,都不會讓人去燒高香、算命,因為這跟我們佛陀的教義是相違背的。”中國佛學院教授宗舜法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強調,“這個不能把它當成是我們佛教的問題,也不是寺廟的問題。這是佛教被人家利用了,借佛教的外殼而已。”

  由“香火利益鏈”引起的過度商業化,已經損害了佛教清凈莊嚴的形象。樓宇烈提到一個例子,幾年前,一家著名的寺院還曾發生過香客執意要燒高香,寺院不允許,引起衝突,導致寺院被迫關門。“香火錢的得利主要關係到賣香的商家,而很多佛道場所不堪其苦,都在採取積極措施,防治燒香的亂象。”

  自覺抵制燒天價香

  今年1月22日,中國佛教協會、中國道教協會在北京舉行新聞發佈會,號召佛教、道教界自覺抵制燒高香、燒天價香、燒頭炷香等不良風氣,積極引導廣大信眾文明敬香。同時,呼籲關注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非宗教活動場所假借燒香之名斂財,部分商販、導遊強買強賣等現象,共同維護宗教場所清靜莊嚴的形象。

  中國佛教協會新聞發言人明傑指出,熱衷燒高香、大香、粗香,燒大把香,會帶來三個方面的不良影響:

  一是煙塵瀰漫,對環境和文物造成污染,而且容易引發火災,尤其是一些燃香品質低劣,含有有害化學物質,氣味嗆人,對寺院僧眾和信眾遊客的健康造成損害。

  二是有些單位和個人借佛斂財,雇用假冒僧人在非佛教活動場所引誘、欺騙、脅迫信眾遊客花天價燒高香。

  三是一些黑導遊強拉遊客高價購買所謂經過開光的“發財香”、“長壽香”。

  “諸如此類現象,都嚴重損害了佛教清凈莊嚴的形象,敗壞了社會風氣。”明傑説。

  2009年,國家旅遊局聯合工商、質檢、宗教等六個部門出臺了《關於進一步規範全國宗教旅遊場所燃香活動的意見》,明確提出規範宗教場所安全燒香,並提出禁止燒高香、成把燒香和在店堂內等禁火區燒香的要求。

  佛、道教界人士紛紛指出,佛、道教自古就有珍惜自然、保護環境的優良傳統,敬香雖然是佛教常見的供養儀式,但是,燒高香並不是佛、道教本身的內容,也不被提倡。

  2013年12月10日起,全國香火最旺的寺院之一北京雍和宮開始實施免費贈香,為每位入寺信眾發放環保短香,同時謝絕外香進入寺院。

  據雍和宮住持胡雪峰喇嘛介紹,實施贈香之前,雍和宮過度燃香、燒成把香的情況十分普遍,每天清理的香灰和香桿平均能裝兩卡車。實施贈香第一個月,燃香總量較之前下降了一半以上,産生的香灰減少約2/3。

  佛教商業化是另一個廣為爭議的問題。戴斌指出,從主流上講,旅遊與寺廟相結合,對於寺廟的宣傳和保障遊客權益等方面都有積極意義,值得肯定,但關鍵是要做到規範發展。“大部分寺廟利用公共資源發展旅遊,按照《旅遊法》的規定,總體上應是免費或是降價,至少不得擅自漲價。此外,寺廟畢竟有特定含義和特定的價值取向,旅遊不是其主要功能,不能一味追求門票等經濟利益。”戴斌説。

  本報記者 尹 婕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