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門羅新作出中文版 或為封筆之作

時間:2014年05月30日 13:28 來源:海口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加拿大作家艾麗絲·門羅在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只有一部短篇小説集《逃離》有中文版,但諾貝爾效應馬上在她身上顯現。先是去年底譯林出版社的7卷本門羅小説集問世,她最新也可能是最後的小説集《親愛的生活》中文版日前由北京新經典出版。

  門羅如何成為作家

  《親愛的生活》英文版于2012年底出版,2013年在獲得諾獎之前,門羅就對外宣佈她將封筆。2013年6月19日,門羅以當年出版的小説集《親愛的生活》獲得安大略省的延齡草圖書獎時,她曾告訴《國民郵報》:“我也許不再寫了。”

  《親愛的生活》中最令人驚艷的部分,在於最後四篇被歸入“終曲”單元的具有自傳性質的小説。在這四篇作品中,門羅第一次寫到自己的童年,從中讀者得以窺視門羅的童年與成長。通過《親愛的生活》,讀者也許可以理解她是如何成為一名作家的過程。

  學者解讀門羅作品

  在5月中旬于北京舉行的《親愛的生活》中文版首發式上,北京大學教授戴錦華談論了她所理解的門羅。“我相信寫作是支撐、依託她生命的最重要原因,可能表面上,她在小鎮生活,做母親、做妻子、做飯,但是非常少的寫作時間是她生命的寄予,這是我的猜想。”戴錦華説。

  戴錦華説,門羅的作品其實一直在講逃離,“但實際上人們好像沒有逃到哪去,或者人們因為逃走而自己製造了那種永遠不夠彌補和挽回的東西。”

  閱讀《逃離》,戴錦華直接想到曾經閱讀契訶夫的感受。“契訶夫來自19世紀和20世紀之交,這個時代經過百年和平即將進入世界大戰,而他剛好在這樣一個時代裂開的地方,捕捉到那樣一種無助。”

  門羅作品裏的人物

  在當天的首發式上,戴錦華不可避免地被問到,門羅是否算是女性主義作家。戴錦華説,在讀《逃離》的時候,偶爾會有女性主義的念頭進入腦中。“因為我覺得她在講人類當中的一半人,叫做女性。她們在這個社會的結構當中遭遇到一些傷痛和不可避免的壓迫。”而到了《親愛的生活》中,作者是不是女作家已經不重要了,她指出,不是説門羅無視女性生活,而是她把女性所遭受的創傷跟男性生命經驗放在了一起。相對於門羅,加拿大的另一位女作家阿特伍德可能更加女性主義或女權主義。

  戴錦華舉了《親愛的生活》中《火車》這一篇,這是一位男性主人公逃離、逃離、再逃離的故事,“這樣一個脆弱敏感的男性,結果變成在他身後留下一個、兩個心碎女人的男人,同時他付出了心碎的代價。在《火車》中,你會看到門羅特有的質感沒有改變。”(烏宛)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