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和王世襄先生在一起的日子》:京腔韻味濃郁

時間:2014年05月30日 13:24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今年五月二十五日是王世襄先生誕辰百年,作者田家青作為文物大家王世襄先生得意的入室弟子,從遊王世襄先生三十餘年,親炙其深厚學養和大家風範。所記皆為第一手材料,文字流暢易讀,京腔韻味濃郁,人物刻畫靈動,幽默筆觸中浸出深厚情意。書中所載三十餘年來王世襄夫婦雍容達觀的處世境界,以及生活點滴中所流露之美學趣味和獨到見解,都讓人印象深刻,回味不已。

  王先生的字就非常有神,但是他總説自己不是書法家,就像他説自己不是收藏家一樣

  二十多年後,我們又有一次機會去看一批古代繪畫。我跟王先生説:“您先別發表意見,我先説説這裡哪些畫兒在您眼裏算是有‘景兒’的。”等我一一説完,他樂了,説:“你算摸著路數了。”

  “味兒”

  對於器物,王先生説好的東西要有“味兒”。這個“味兒”當然不是指氣味。“味兒”,在漢語裏是一個非常微妙的詞,什麼東西一旦有了“味兒”,就意味著達到相當的成就和境界了,如説一件傢具“明味兒足”,是對這件傢具最高的評價了。

  “神”

  書法,王先生説好的書法作品應有“神”。書法能夠做到有神的太難了。應當説明:能否有“神”與書體無關,並不是説只有草書才能有“神”,任何書體的書法寫好了,都能有“神”。

  王先生曾讓我以錄音的方式記錄下他對書法的一些見解,時間長近一小時,除了論述了理論之外,他還談到了對當今書法發展的一些看法,他認為,一個人沒下過苦工夫,書法不可能成事,更不可能成為書法家。他提到書法家應具備的幾個客觀標準:一個稱得上書法家的人,應該能寫好史上各體的書法,對歷史上重要的名家名帖都能臨摹到位,在此基礎上要有所創新,要創出完全屬於自家風格的字體,還有最後兩點極其重要也更難:對中國書法歷史有精到的研究和貢獻,例如啟功先生解讀了西晉陸機的《平復帖》,書法家必須有深厚的古文和文學功底,有吟詩賦詞的工夫,詩、詞、對聯、序文、跋文都能自己撰寫,不能像現在有的“書法家”,只會抄寫古人的東西。

  在王先生的這個要求標準基礎上,我自己則感悟到,還應再加兩條:任何“家”都不能是自封的,應是經過歷史考研,由後人冠之的封號。其次,書法家不應是專業寫字的,書法的工夫在書法之外。不信,你看看歷史上著名書法家,都不以寫字為生。

  王先生的字就非常有神,但是他總説自己不是書法家,就像他説自己不是收藏家一樣。這有兩層含義,一是若按照他對書法家的客觀標準,他認為自己沒花那麼多工夫,二是他對現今是個寫字兒的就愛自冠以“書法家”稱號這種做法很厭惡。其實,當今的各種“家”都一樣,稱得上是一個“家”貶值了的時代。俗了,不願意與其為伍。另外,他對當今習書法不練楷書、不下工夫的做法很看不上,其實,做任何事都應有一個好的基礎,我曾用近十年的時間習楷書,後來,有次他來我家看我臨寫的帖,幽默地説:“嘿,歐(歐陽詢)味還挺足的,還算不錯!再練練你就能不算書法家了。”讓人忍俊不禁。前些年北京一著名畫店的經理,説有很多人喜歡王先生的書法,讓我問問王先生能不能給他們寫點字幅挂在店裏出售。我將此意願轉達給王先生。他一聽就樂了,帶著一種特殊的幽默和風趣的神情説:“還是讓‘書法家們’去寫吧!”

  能做到有“景兒”、有“味兒”、有“神”的藝術品,不論類型,不論新舊,能存世到現在的,比例相當少。玩藝術品的人經過時間的沉澱,慢慢了解深入,最後能看出有“景兒”、有“味兒”、有“神”,實際上是判定藝術品好壞與否的最核心本質。能到如此鑒賞境界,自然是要見過相當多的珍品。

  如今拍賣會很多。每到拍賣季節,不少收藏家都能收到很多本圖錄。每年一個拍賣季能有幾千上萬件拍品,一大摞幾十本圖錄,看都看不過來,怎麼從這麼多的拍品中“刨出”東西,還不耽誤太多時間,是一個難題。王先生看圖錄的方式挺有意思。二十多年前,王先生就能接到海外如佳士得、索斯比等拍賣公司寄來的圖錄。不像大多數人一頁一頁細看,王先生看圖錄就像魔術師洗撲克牌一樣,從圖錄第一頁起“唰、唰、唰”地直捋,快進到最後一頁,反覆兩三遍,看一本圖錄加起來大概也用不了五分鐘,中間突然看到中意的便“啪”地一下按住,一定是一件不錯的好東西,其速度就是如此之快!好東西絕對跑不了,也用不著為破爛浪費時間,足以説明前文所寫“一眼明”的鑒賞力之高、之神。

  最後——但絕不是最不重要:從為紀念王先生而動筆寫這本書的時候起,也不知為什麼,寫著寫著越來越産生一種責任感,想借這個機會,説説對當今全民參與古玩收藏和熱衷“淘寶”的一些看法。我的觀點與當今的主流思想,尤其和電視臺主辦的各種鑒賞節目推崇的觀點相悖,似很不合時宜,這麼多年來我一直都憋著沒説。用不著給人們“講課”,是王先生早就告訴我的。本不應多説,這次就算破個例吧。

  首先應該説明,真正的古玩和古代藝術精品,從屬性上講就不是包括我在內的老百姓所能玩兒的東西。在中國,確實有過一段特殊的歷史時期,就是從“文革”後退還抄家物資到八十年代前期,在那段時間裏,國寶當破爛兒,老百姓可以參與收藏,且收益頗豐。收藏有機緣,如今,這好事早就沒有了。古代藝術品向來是追著金錢跑的,其屬性不歸咱老百姓。從九十年代以後,我只購藏過一件樣式雷的禦船燙樣,它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但在當今古玩行中不被認知,所以不貴,除此之外,我沒有買過其他任何一件。不僅是我,王世襄先生也是如此,雖然他從九十年代後也一直收藏藝術品,但他已不再收藏古代的藝術品,而是現代人製作的傢具、竹刻等。

  (連載十四)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