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民間讀書會新增數量增長 免費場地被指成最大難題

時間:2014年05月19日 09:36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當全民閱讀的觀念越來越被官方和主流媒體所倡導、踐行之時,在民間,一種自發的、以個體本位和興趣為基礎、除了閱讀與求知還廣泛具有社群交往功能的讀書會,漸漸浮出水面。據了解,在北京這座龐大而繁忙的都市裏,眾多以社區、商圈等為“據點”,甚至以“人與人的連接”為紐帶的讀書會,正積極活動著。2006年以來,北京的民間讀書會新增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2010年以後,民間讀書會的新增數量迅猛增長。這些讀書會的參與者與組織者深信閱讀的力量,也深信“閱讀需要分享”。

  近日,50余家讀書會代表在北京齊聚一堂,自發組織了“首屆民間讀書會發展交流大會”。在分享理念、經驗及理想的同時也談及問題和困難,併發布了《北京民間讀書會發展研究報告》。報告寫作由同道讀書會的趙聚和愛思想讀書會的李東方主要負責,共收集北京地區145家民間讀書會的資料,並以其中活躍度較高(近一年內每月持續舉辦一次及一次以上的共同閱讀活動)的60家民間讀書會的數據為樣本,試圖從區域分佈、成立時間、活動頻次、參加人群、閱讀內容以及發展趨勢、面臨問題等方面,描繪北京民間讀書會的總體狀況。

  該報告指出,獲得知識、結交朋友,無論從參與者還是組織者的角度,都是人們對讀書會這一閱讀形式感興趣的主要原因。民間讀書會使人際互動擺脫了以往的熟人、親緣、業緣等傳統關係,使人們以“趣緣”為紐帶形成新的互動方式。在近幾年的發展中,讀書會對自身發展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化,如需要朝專業化方向發展,閱讀鄰居讀書會就已經在讀書會活動以外開發了DIAO計劃(打包限量賣書,買書人卻不知道包裏是什麼書,書籍為讀書會組織者推薦)、人文班、圖書館諮詢等衍生品;浩途讀書會創始人海文穎原為某大型外企工作者,利用自身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為讀書會設計了操作手冊和商業模式;同道讀書會則在長期的讀書會活動實踐中發展出一套深度閱讀理論;一起悅讀俱樂部發展出一套兒童閱讀和親子閱讀理論等。

  不過,該報告也不回避讀書會存在的問題,如舉辦活動品質不高,選擇書目、組織形式、活動氛圍等方面還不夠理想等。報告的撰寫者也提出,讀書會非常需要免費活動場地的支援、日常開銷的資金支援、有豐富文化積澱的優秀成員的參與、管理經驗和組織建設方面的培訓等。

  現狀 2010年後逐年遞增

  以截至2014年3月之前,北京地區活躍度較高的60家民間讀書會數據為樣本。

  2006年以來每年都有新的民間讀書會成立:

  2006年3家2007年3家

  2008年5家2009年2家

  2010年7家2011年9家

  2012年8家2013年15家

  由此可見,自2006年以來,北京的民間讀書會新增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特別是自2010年以後,民間讀書會的新增數量迅猛增長。

  從參加讀書會的人群來看,主要有大學生、青年白領、兒童、兒童家長(以媽媽為主)、企業管理者和學者等。

  從60家民間讀書會的成員構成來看,2004年以前,主要以大學生為主,2004年以後,以青年白領、兒童及兒童家長為目標人群的讀書會越來越多。2010年以後,以企業管理者為目標人群的讀書會開始出現,而且逐漸增多。

  在《民間讀書會參與人員情況調查問卷》中(共收集有效問卷276份。其中北京221份),讀書會相關人員中,本科及其以上學歷者252人,佔91.3%。説明讀書會相關人員基本上由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員組成。

  規模 適合30人以下參與

  由此可見,讀書會的參與人數比較合適的範圍是在30人以內,因為讀書會活動方式主要有精讀式和講座式兩種,前者規模比較合適的人數是在10人以內,後者規模在10至30人之間為宜。

  目的 舉辦者很少考慮盈利

  參與者覺得讀書比較吸引自己的原因包括:

  進行小規模深入研讀和探討佔52.46%

  參與名家學者的思想盛宴佔51.64%

  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佔59.84%

  享受與他人思想碰撞的喜悅和平等對話的輕鬆氣氛

  佔59.84%

  獲得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佔58.2%

  這些原因幾乎不分伯仲,獲得知識與交到朋友是參與者參加讀書會同樣重要的原因。

  組織者舉辦讀書會的主要原因:

  結識志同道合的朋友佔87.5%

  享受與他人思想碰撞的喜悅和平等對話的輕鬆氣氛

  佔87.5%

  獲得知識提升自己的能力75%

  推廣書籍或者其他同類産品12.5%

  工作需要或者盈利3.13%

  在其他選項中,還提到希望幫助會員成長、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學習成長、推廣學前兒童閱讀。

  由此可見,讀書會的參與者和舉辦者對於讀書會的期望非常契合,都是為了獲得知識、結交朋友,相比之下,讀書會的舉辦者很少考慮到通過讀書會來盈利,這與讀書會的公益性質也是相符合的。

  功能 人際交往有深層心理需求

  該報告表示,民間讀書會使人際互動擺脫了以往的熟人、親緣、業緣等傳統關係,使人們以“趣緣”為紐帶形成新的互動方式;在遵循平等、民主、共用等準則的同時,讀書會組織並不會因強硬規章、感情忠誠等因素壓抑人的個性、積極性,也基本不會有裙帶、幫派等派生群體形成;互動紐帶較為鬆散、流動性強,但並不失深度交流。其共同閱讀、各抒己見、彼此提出建議等過程都是具有強烈現場感的面對面直接互動,這又可以彌補當下社會間接交往、深度交流缺乏的不足之處。

  報告撰寫者也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讀書會作為一種鼓勵深度閱讀思考、樹立人的主體性的重要渠道,也作為一種個體表達自我見解、尋求認同的社會交往形式,能夠促使人們在時代變遷的浪潮中實現個體化表達和社會化理解的平衡。

  問題 免費場地成最大難題

  對於讀書會面臨的問題,該報告指出,能否獲得免費的場地提供,是許多讀書會至今未解決的問題,因為讀書會的場地要求較高,需要有安靜、輕鬆且兼具人文氣息的環境。這些要求在公共免費空間,如公園、廣場明顯難以達到,如若租賃公寓作為活動場所,按國內現行房價,成本相當高。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此外,讀書會日常的活動開銷也是一筆不容忽視的成本。目前許多民間讀書的主辦人大多是作為副業,讀書會的日常開銷可以從主業中稍作補給,或同來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共同出資,然而這並非是長久的辦法。

  另外,民間讀書會類似于前幾年興起的社區民間組織,同樣需要有經驗和有能力的志願者的幫助。然而目前為止,城市裏的志願組織並未關注此領域,使得民間讀書會大多依靠自發興趣支撐,但這不利於長久發展和形成一個有效的組織。民間讀書會雖然是民間的,話題、討論可以很草根,但參加讀書會的成員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需求,即享受一場豐富的思想盛宴。

  然而目前來看,大多讀書會普遍缺乏人文知識深厚、具有豐富文化積澱的優秀成員,有些讀書會到最後甚至淪為閒扯和八卦的基地。參與者和組織者都認為最為嚴重的問題是讀書會舉辦活動品質不高,選擇書目、組織形式、活動氛圍等方面都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民間讀書會要有長久且高品質的發展,優秀成員的參加必不可少,而且有一定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學者參與及對組織者、帶領者的培訓也同樣重要。

  發展 已呈現專業化傾向

  對於讀書會的發展,該報告提出一個現象:一些讀書會已經呈現出專業化傾向。如閱讀鄰居讀書會除了讀書會活動,又開發了DIAO計劃、人文班、圖書館諮詢等衍生品;浩途讀書會創始人海文穎原為某大型外企工作者,創辦浩途俱樂部後,利用自身的管理經驗和專業知識,為浩途讀書會設計了操作手冊,並形成了商業模式;同道讀書會則在長期的讀書會活動實踐中發展出一套深度閱讀理論,並開始推廣;一起悅讀俱樂部創辦人石恢長期從事出版工作和閱讀理論研究,在長期的讀書會活動實踐中發展出一套兒童閱讀和親子閱讀理論。

  商機 親子閱讀有望率先産業化

  報告寫作組成員在調查過程中了解到,兒童和親子圖書市場需求強烈,為兒童和親子類讀書會提供了良好的商機,而且政府也對兒童和親子類社區圖書館的發展給予大力支援,兒童和親子類讀書會已經開始成為連接出版社、政府和社區居民的樞紐,産業鏈結構初具形態,將有可能率先實現産業化。

  在報告組成員對北京幾家著名出版社社長和總編輯的訪談中,其認為出版社普遍看好民間讀書會在出版業轉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並且,在閱讀推廣方面,相比以前的“靜態”閱讀推廣方式,民間讀書會能通過閱讀活動有效調動讀者的閱讀熱情。

  -讀書會拾零

  第二書房讀書會

  坐落在橡樹灣社區會所的第二書房由李岩一家三口運營,他們舉辦“家庭教育”讀書會,目的是面向社區傳播現代社會教養觀念,幫助更多家庭從閱讀中受益。

  綠孩子打工子弟親子閱讀會

  “綠孩子”的親子閱讀推廣活動具有兩個鮮明特色:一是關注弱勢群體,二是關注科學的閱讀推廣方法,注重效果評估。是由80後年輕人主導的公益閱讀推廣組織。

  蒲蒲蘭親子讀書會

  北京第一家繪本館,曾獲“全球最美書店”稱號,由知名繪本出版機構創辦。蒲蒲蘭繪本館長期將國際上優秀的繪本和先進的繪本閱讀方法向社區傳播,結合藝術創意的活動新穎有趣,已成為中外繪本交流的基地。

  誠品讀書會

  在誠品建築社區,是一家由開發商主辦的社區圖書館,十年來為社區居民提供購買書籍、借閱書籍、討論書籍的便利以及幽雅舒適的閱讀場所。這家圖書館舉辦過眾多北京文化名人講座。

  晨報記者 劉婷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