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引導員勸遊客不要坐在臺階上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國家博物館在迎來大批遊客的同時還迎來了以文明引導員身份出現的60名在校大學生。
“讓文明引導員引導遊客我們醞釀已久。”北京青年報記者從國家博物館了解到,博物館實行免費開放後,原本冷清的博物館變得熱鬧起來,尤其是國家博物館等館藏豐富的博物館,更是常常出現參觀者門前排長隊的情況。博物館作為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社會價值得到最大化的同時,不文明現象也日益突出,成為博物館管理方面的一大難題。
隨意觸摸珍貴文物、大聲喧嘩影響參觀秩序、用閃光燈拍照……昨天上午短短兩個小時的時間裏,文明引導員和工作人員就發現了近百起不文明現象,雖然大多數不文明行為在志願者的提示之後都得到了改正,但公眾文明參觀意識的缺乏,仍給博物館的日常維護和管理帶來了不少麻煩。
不文明現象一:隨意觸摸展品
在《古代文明》展區,青銅器、陶器、瓷器等大部分展品都被圍在了玻璃罩裏。為數不多的幾件沒有玻璃罩的展品,都難逃參觀者的“毒手”。
“請不要觸摸展品!”在一塊“雙鳳麒麟紋石雕”前,兩位參觀者圍著石雕看了許久,在將下方擺著的説明牌與文物本身進行了仔細對照後,其中一位突然伸手向石雕摸去。旁邊的文明引導員眼疾手快,及時制止了這一行為。
不遠處擺放的“安濟橋石欄板”也同樣險遭“毒手”。石欄板上,兩條互相纏繞的龍雕栩栩如生,引得不少參觀者忍不住想要伸手觸摸。文明引導員只好對它進行特殊照顧,近距離“盯梢”。“好多人都忍不住要伸手去摸,已經提醒過好多遍啦。”文明引導説。
據了解,以前很多文物都沒有用玻璃罩罩起來,可以讓參觀者近距離觀看。但由於被摸的次數太多,一些青銅器的邊角甚至已經發亮,近兩年來,不得已國博才將這些文物陸續用玻璃罩罩了起來,以起到保護作用。
不文明現象二:亂用閃光燈
儘管每個展廳裏都有不能使用閃光燈的提示,幾乎每個展品旁也都有相應的標識,但伴隨著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仍不時有強光閃過。
“現在比以前情況好了一些,但還是會有人使用閃光燈。我們只能在展廳裏巡視時,不停地對帶著相機和手機的參觀者進行口頭提醒。”工作人員説,閃光燈和紅外對焦系統會對文物的光澤和色彩産生不良影響,尤其不利於書畫文物的保存,但仍有一些參觀者對提示牌視而不見,亂用閃光燈。
不文明現象三:大聲喧嘩影響他人
大廳裏,隨處可以看到小朋友嬉笑打鬧的身影。在與小夥伴的追逐中,一個四歲左右的小姑娘不小心摔倒,隨即哇哇大哭起來;在《復興之路》展區,一位四十多歲的女士正舉著手機打電話,儘管展廳裏參觀者人數眾多,但她的聲音十分清晰:“你們在哪?還在樓上……”油畫《開國大典》前,幾位老人面紅耳赤,用濃重的南方口音大聲爭論著,由於他們駐足許久,後面的觀眾只好匆匆掃一眼油畫就離去。
“帶孩子來參觀的遊客很多,孩子喜歡四處跑動,很容易碰撞到展櫃。”一位工作人員説。
不文明現象四:將公共場所當做休息區
快到中午時分,進入國博的參觀者中多了一些團隊遊客。與其他參觀者不同,他們進入博物館後的第一件事不是進入展廳參觀,而是先找休息椅坐下,從包裏拿出水、麵包等食物,旁若無人地大嚼大咽。一些人甚至連椅子都懶得找,直接席地而坐,靠在墻上打起盹來。
“中午和下午的時候,很多在天安門廣場走累了的遊客,都涌入國博,大多數都是在這裡歇歇腳,在大廳裏拍幾張照片就出去了,真正進入展廳裏去參觀的人並不多。”工作人員説。
專家説法
實現文明參觀要有制度也要提高素質
國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常瑞卿認為,引導觀眾文明參觀需要從制度建立和素質提升方面雙管齊下。對文物本身,博物館應該有嚴格的保護措施,包括加蓋玻璃罩等,並通過豎立不能大聲喧嘩、禁止吸煙、禁用閃光燈等標識,以及工作人員的時時糾正,引導觀眾文明參觀。但最重要的是,全社會要加強對文明參觀的宣傳,循序漸進地提高觀眾的個人素質,喚起他們對文物保護的意識。
一些不文明行為,在別的公共場所可能僅僅反映個人素質的高低,對他人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在博物館裏則不然。比如,大聲喧嘩會影響到他人的正常參觀,而使用閃光燈則會對文物造成嚴重損壞。“越古老的文物,越嬌嫩,它們都是不能再生的,一旦産生破壞,後果可能就是無法彌補的。”常瑞卿表示。
國外其實也存在不文明參觀的現象,但是因為客流量相對較小,所以情況沒有國內嚴重。近兩年,一些國外博物館通過發放紀念品等方式,加強與遊客的互動,在參觀過程中對遊客進行文明約束。而國內博物館由於參觀者數量太大,短期內還難以完全借鑒這種做法。
常瑞卿表示,這兩年,隨著社會各界對文明素質的關注不斷加強,遊客參觀過程中的不文明現象已經少了很多,但想實現人人都能自覺文明參觀的目標,還有一段路要走。
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