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的北京圖書訂貨會進行到一天半時,便有參展單位忙著撤展。與往年相比,今年觀眾數量下降頗為明顯,在各展臺上很難找到亮點。圖書畢竟不只是商品,不能完全靠外表生存,在封面、標題和鼓噪之外,它還有更豐富的側面。遺憾的是,在一片浮躁聲中,越本質的東西,反而越容易被忽略。那麼,新的一年,嚴肅閱讀將向何處去?
啟蒙題材尋求突破
在過去幾年中,啟蒙話題持續走熱,劉瑜、陳丹青、傅國涌、資中筠、熊培雲等人的創作,為年輕人帶來嶄新的視角。然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題材日益顯出自身的局限。
畢竟,啟蒙依然帶有鮮明的意識形態色彩,依然建立在“發展高於一切”的現代神話之上,它的內部邏輯固然自洽圓融,但也很容易形成新的封閉。
由此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一旦把持了啟蒙的高地,人就會自以為無所不知,以為那套簡單邏輯可以放到任何的專業中去,從而落入概念先行、罔顧事實的陷阱中。真正站到公眾面前的往往是語言才華出眾的“啟蒙者”,他們不需要更深厚的學養、更審慎的思考,只需更獨特的姿勢。
“民國熱”日漸消退
“民國熱”在去年便已風光不再。“民國熱”原本就是一場虛構,它滿足了人們兩方面的心理需要:首先是批判的衝動,在一個因襲的環境中,年輕人向上的通道擠仄,所以他們更願意通過否定來獲得自我的存在感;其次是對可能性的嚮往,“如果歷史如何……”可以替代宗教的某種功能,建立一個想像的異邦,則此岸的苦痛就不那麼犀利了。
民國社會充滿動蕩,所謂大師輩出,其學術成績亦難稱世界水準,當下的問題只能用當下的辦法解決,從古人那裏是找不到什麼解決方案的,因為在他們所生活的時代,這些問題還沒有凸顯出來,否則他們也會像我們一樣抓狂。
經濟類何時再成顯學
經濟類圖書近年來的低迷,與大環境息息相關。幾年前經濟類圖書火爆,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啟蒙的代言人,或者是挑戰制度的力量,這其實是對經濟學的濫用。
經濟學來自實踐,它與一線操作緊密結合,否則就無法自我校正,無法理論創新,可當下圖書市場中有多少這樣的書呢?預測中國大趨勢很容易,測量麵包價格變動曲線卻很難,而不在後者多下功夫,“經濟熱”就算捲土重來,也不會持久。
雜文還有多少可能性
2013年出版的雜文集品種之多、創作水準之高,令人眼前一亮。
雜文的勃興,意味著人們對觀念的緊張感提升,人們之所以沉溺于架空的討論中,一定是現實遭遇困境,無法解決,所以要將種種糾結用抽象的方式排遣出來。一篇雜文影響大,並不等於它思想深邃、文筆生動,只代表著它準確地把握了時代的共同心態,取得了最多的共鳴。
2014年雜文會保持它的溫度嗎?從中信出版社即將接續出版的《思享家》系列,可看出一點端倪。雜文還有更多的可能,在啟蒙的光環漸漸消退後,雜文或者會因此而異軍突起。
實驗小説是否會有突破
2013年本土嚴肅小説涌現出了一些不錯的作品,雖然老作家面孔居多,但也有一些新人,他們逐漸找回了上世紀80年代的自信,開始在文本上進行更多的嘗試。
實驗小説的生存基礎是以大學為代表的知識圈。遺憾的是,當下的創作者與閱讀者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校園與社會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而沒有溝通就沒有共鳴。
中國的實驗小説建立在對世界文學的模倣之上,而非植根于本土人們的心態,先鋒即不流行,流行即不先鋒,結果是互相埋怨,始終無法取得突破性進展。 □陳 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