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成都市國際熊貓燈會,已經成為很多市民傳統的過年習俗之一。燈會開幕至今,不少人全家出動前往賞燈,上週末的遊園人數更是激增。儘管不少人對燈會耳熟能詳,但對它的歷史淵源還不是特別清楚。
昨日,成都商報記者走進成都市燈會辦公室,了解到成都燈會歷史悠久,如今早已在國內外享有盛名,是傳播成都歷史文化的友好使者。
追溯成都燈會,已有千年曆史
成都市燈會辦公室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挖掘綵燈文化史,對它的發展進行研究掌握。據他們介紹,成都燈會是在元宵賞燈習俗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迄今為止已有上千年曆史。
“從此之後,元宵燈節成為成都傳統民俗文化中的長期保留項目。”專家介紹,清代後期是以東大街為中心,民國時期是以商業場和鹽市口一帶為中心。燈節以觀燈為主,也有煙火、龍燈、獅燈、高蹺、採蓮船、猜燈謎等內容。
從1962年起,成都燈會由政府有關部門統一組織、統一領導,舉辦全市性的燈會,地點則全部集中到二仙庵以及相鄰的青羊宮中。為了更好地繼承和發揚成都燈會悠久的文化藝術傳統,1991年成都市燈會辦公室成立。成都燈展對外交流、實施綵燈赴外地展出工作和每年成都燈會的組織、設計、製作和管理工作等,都由辦公室來完成。
據專家回憶,由於燈會規模愈來愈大,觀燈的人數愈來愈多,2004年起,燈會遷至佔地面積更大的塔子山公園舉行,“每年一到燈會,汽車就從門口一直停到了橋下,園區內到處人頭攢動,相當熱鬧。”
被譽為華夏一絕,曾赴國外巡展
通過多年的發展,成都燈會的精湛技藝受到中外朋友的高度讚賞,知名度愈來愈高,被譽為“華夏一絕”“中華第一奇燈”,國內外許多城市紛紛邀請成都燈會去巡展,新加坡、吉隆坡、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等地都留下了成都燈會的影子。
如今,成都燈會早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製作工藝。綵燈藝人們除選用傳統的竹、藤、綢、緞、金屬和白糖、玻璃、蠶繭、貝殼、瓷器等材料外,同時還不斷採用現代的鐳射、光纖、聲控、電腦程式控制等新技術、新工藝,使成都綵燈格外璀璨,絢麗多姿。尤其是以成噸食糖、上萬件瓷器和玻璃瓶製成的巨型燈組,更是令人嘆為觀止,被稱為成都燈會“三絕”。
在今年的成都燈會上,你也可以欣賞到“三絕”,比如用2萬個調味碟製作的“瓷器駿馬”燈組、用上萬個玻璃瓶製作的“麒麟送寶”以及用500斤白糖熬成的“鯉魚躍龍門”,“這代表了成都燈會的精湛工藝和最高水準。”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還有通過以傳統古典建築、景點、人物場景、景觀小品等綜合性系列燈組打造的大觀園,構成了一座動靜結合的世外桃源,是集遊園、觀燈為一體的綵燈園林,開創了燈會場景式大型燈組的先河。
塔子山颳起陜北風
今年燈會還安排了不少文化活動,包括陜北民歌、陜北秧歌、民間舞跑驢、陜北嗩吶等節目。其中組委會首推“安塞腰鼓隊”和民間舞跑驢等,尤其是前者被稱為天下第一鼓,它是國家級非遺項目。
安塞腰鼓隊是幾名戴著頭巾的鼓手上臺,腰間挎著鼓。在一名頭路鼓子的指揮下,鼓手們精神振奮,擊鼓狂舞。在震耳欲聾的鼓聲中,只見臺上鼓槌揮舞,彩綢翻飛,聲勢逼人,極富感染力。在表演上,安塞腰鼓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整齊統一。
民間舞跑驢,主要由兩名扮相奇怪的演員表演。一人扮成農村少婦,腰間係一個驢形道具,上身做騎驢狀,另一人扮趕驢人。一聲嗩吶吹響後,村婦扮演者不斷地左右小晃身體,又用顫抖的小步蹭動。
在趕驢人的吆喝下,她不斷地模擬驢跑、顛、跳、踢、驚、犟等動作和神態。兩名演員要演繹一對農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路上,遭遇了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意外,整個舞蹈有説有唱有舞。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