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專家談“恐聚族”:聚會文化是社會的風向標

時間:2014年02月17日 14:56 來源:齊魯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春節回家過年,是昔日朋友相聚一堂的時刻。聚會上,朋友們坐在一起拉呱敘舊,講講這一年的大事小事天下事,推杯換盞間鞏固友誼,實乃生活樂事。可是在部分人心中,聚會有時成了一道坎:他們內心渴望與朋友們相見,可又和聚會疏離。聚會上的炫耀、攀比,讓人們望聚會而生畏,並催生出了“恐聚族”,讓原本單純的聚會變了味。                      

  春節聚會引來推銷騷擾,“恐聚”漸成流行病

  濟南市民劉先生今年49歲,在省內一所著名高校任職,事業小有成就。他平時喜歡熱鬧,所以也參加一些聚會。今年春節回淄博過年時,以前的高中同學組織了一次聚會,劉先生欣然前往,聚會的氣氛非常融洽。可是初六回到濟南後,他又接到朋友邀請,去參加老鄉會。在飯桌上,劉先生又結識到一些新的老鄉朋友。過了兩天,他的手機上就收到來自保險公司推銷保險産品的資訊,而發信人稱是老鄉聚會時認識,這讓劉先生感覺不爽。

  濟南中心醫院心理諮詢師知塵表示,渴望與人交往,特別是和以前的朋友相聚,是正常的社會心理需求,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和諧,但是“恐聚”成了近幾年一些人每逢佳節的心理通病,而且在社會上逐漸蔓延,讓原本快樂的聚會變成了部分人心中的夢魘。

  有人自卑,有人炫耀,聚會正能量哪去了?

  大年初四下午三點,在濟南工作的施賀接到高中同學的電話,邀請他去參加初五的聚會。可是今年施賀沒有像去年那樣爽快地答應,而是以照顧孩子的理由婉拒了。

  已是兩歲孩子爸爸的施賀,今年29歲,父母都在德州武城縣,父親退休後在縣城開了一間冷鮮肉店。肉店每月的收入勉強能維持老兩口的日常開銷。施賀大學畢業後在濟南的一家企業打工。2010年,施賀在老家結婚,不久便有了兒子。

  施賀説:“其實,我挺怕同學朋友聚會的,當然我並不是怕花錢,而是老感覺自己混得不行,聚會的時候在同學中間丟面子。”

  趙陽是魯西北小縣城裏的一名基層公務員,每月1600元的工資,由於在縣委上班,在人口約30萬人的縣城裏,工作還算體面。可是趙陽對春節聚會也漸漸産生了恐懼感。“我的很多同學要麼家裏有廠子,要麼上了好大學,在城市裏紮根,留在縣城裏過日子的雖説大家的去處大都還可以,但總免不了攀比,同學還冷嘲熱諷地拿公務員這個職業開涮,聚什麼會啊,越聚越煩。”不過趙陽也表示,“説歸説,縣城很小,人際關係又那麼複雜,該聚會的時候還是得聚會,不能讓自己變得孤立。”

  網上流傳著不同版本的《恐聚族之歌》,其中一首説道:多年打拼回到故里,我又想起你,多少年沒聯繫怎能忘記。大家來相聚,今非昔比,談經商,講生意,你説很容易,就在這次聚會了我重新認識了你,大家都來比一比。

  “這雖是調侃之作,不過在詼諧中也寫出聚會文化中不良的一面,發人深省。”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説。

  聚會文化是 社會的風向標

  山東大學社會學教授王忠武認為,目前“恐聚族”的出現以及聚會時出現的一些不良風氣,恰恰是我國社會處於劇烈轉型期的表現,聚會的變化反映出社會的變化,當下一些飯局或者聚會出現過於功利、庸俗的現象,是社會理性缺失的表現。聚會的種類多種多樣,動機目的也很複雜,老鄉之間、同學之間、校友之間、同事之間等,讓現代人感到很疲憊;同時聚會文化是一個社會的風向標,一些社會弊端也會從中顯現出來,比房子,比車子,比誰掙的錢多,比誰的級別高,這些庸俗化的東西又要佔領聚會文化陣地,與整個節日和諧氣氛不協調,把聚會搞“變味”了。

  王忠武分析説,不過當前也存在著妖魔化聚會的情況,把聚會這種形式説得一無是處。從社會學角度講,人都是生活在社會關係中的,特別是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講朋友、講義氣、講關係的人情社會,所以日常聚會在所難免,也是正常的社會現象,是人們拓展關係、接觸社會的方式之一。

  王忠武表示,一般而言,聚會分兩種情況,一是感情型聚會,聚會內容以敘舊感懷、相互砥礪為主,另一種則是功利型聚會,聚會內容以達到某種功利化的世俗目標為主。大多數情況下,這兩種動機是混雜在一起的。但是聚會內容功利色彩過於濃重,庸俗化傾向嚴重的現象需要批判,值得我們全社會警惕。

  “很多人怕聚會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如自卑感強烈、怕被人勸酒、性格孤僻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隱等,懼怕聚會的原因不能一概而論,要因人而異。”王忠武説。  本報記者 許建立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