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相聲《滿腹經綸》走紅 演員被讚“業界良心”(圖)

時間:2014年02月14日 11:24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轉發 列印

  春節期間,一段極具傳統相聲特點,又不乏現代元素的《滿腹經綸》在網上爆紅。苗阜、王聲這兩個説相聲的“80後”被網民稱為“業界良心”。他們説:“我們站在舞臺上,就是要對得起觀眾買的那張票。”

  爆紅背後的冷板凳

  作為西安民間相聲社團青曲社的當家演員,苗阜和王聲強烈感受到了來自觀眾的熱情:兩人的微博、微信近幾天“粉絲”數量劇增;在西安,青曲社的演出已經一票難求。

  説到突然走紅,青曲社班主苗阜説:“這是‘天時、地利、人和’:一是今年各大春節晚會上語言類節目數量不多;二是陜派相聲豪邁與緊湊的風格暗合了不少觀眾的欣賞習慣;三是青曲社一直堅守在傳統中創新,這條路子算是走對了。”

  苗阜和王聲從小在一個大院里長大,倆人在小學時代都喜歡上了相聲,那時還試著搭檔表演。2007年,兩個人又湊到一起,聯繫了幾位當地的曲藝愛好者,成立了西安青曲社。

  吃過沒有場地、沒有觀眾的苦頭,就這樣咬牙堅持了七年,如今青曲社已經發展到100多人,其中既有年近八旬的老相聲藝術家,也有二十齣頭的“90後”新生代演員。他們在西安辦了兩個具有一定規模的相聲園子,每年,還會從小園子走到大劇場,舉辦一些大型相聲專場演出。

  “老味兒”和“新詞兒”的結合

  《滿腹經綸》走紅後,苗阜、王聲之前創作的其他節目如《智取威虎山》《書文戲理》《大秦腔》等也完全靠口碑不斷被網民轉發評論。

  兩人的表演總是能給觀眾帶來瞬間穿越的喜感。比如“玉皇大帝派人把王屋與太行一搬走,WIFI信號立馬就滿了。”比如“我最近已經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名偵探柯南》《海賊王》,我都拿在手裏。”“如果您再拿一套《七龍珠》、一套《聖鬥士》,就能湊夠四大名著了。”這些段子足以讓臺下的年輕觀眾會心一笑。

  在兩人的表演中,古代典籍、詩詞及傳統藝術始終是貫穿節目的主線,而一個個古今中西結合的包袱,如主線上的顆顆寶石不斷為觀眾製造“笑果”。在相聲《智取威虎山》中,不僅京劇、秦腔經典劇目被紛紛提及,當演員一嗓子秦腔吼起,唱詞卻是“賽伯坦星球上,那汽車人……”

  為了保持節目的“老味兒”,青曲社專門請來了相聲大師鄭小山、陜派相聲鼻祖張玉堂之子張長鎖等老藝術家為節目把關。鄭小山説:“他們在堅守傳統與不斷創新中找到了一條路子,這説明觀眾還是喜歡有‘文化味兒’的節目。”

  以相聲為媒,推廣特色曲藝節目

  苗阜、王聲以及青曲社火了,但他們還一直堅持著“不贈票、不漲價”。不僅如此,他們對未來發展也另有打算。21歲的紀鳴亮是青曲社最年輕的演員,也是這裡演出場次最多的演員之一。他表演的陜西快書節奏張弛有度,一口陜西方言土得掉渣,內容卻是時下最新的反腐倡廉題材。

  紀鳴亮説,他學習陜西快書已有9年,也希望讓更多觀眾了解這種傳統藝術,儘管現在陜西快書的表演者越來越少。

  “其實很多網上的東西拿出來改改大家一聽都笑了,但這不是傳統藝術發展的正道。”苗阜告訴記者,青曲社要以相聲為媒介,再推出一些新人新作,目的是將極具陜西特色的曲藝節目進行推廣,像陜西的快書、道情、吹火、頂燈、老腔等,都會登上青曲社的舞臺。

  青曲社一直堅持著“發展陜西曲藝,中興西北相聲”的夢想,但傳統民間社團如何轉型成為現代文化企業?相聲在俗雅之爭中如何越走越遠?如今,這個年輕的團隊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楊一苗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