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天臺2月12日電(見習記者 張駿)和合二仙、桃花仙子、小濟公降伏旱龍、九龍造天臺……一方方取材于浙江天臺民間傳説的“抬閣”你方唱罷我登場。12日晚,浙江天臺縣非物質文化遺産踩街活動在熱鬧的鼓樂聲中開場,與此同時,浙江省美麗非遺趕大集也正式開幕。
踩街是中國民間活動,最早是春節期間百姓自發聚在一起,載歌載舞相互慶祝。在天臺,人們換上不同民間傳説主題的裝扮,組成巡遊隊伍,在天臺古城內踩街,以慶佳節。
余大哥是土生土長的天臺人,12日晚,他早早吃過晚飯,帶著4歲的小女兒趕到踩街表演活動現場,佔據有利位置。為了讓女兒看得更清楚,余大哥把她駝在自己肩上。
像余大哥一樣,對踩街活動充滿熱情的人們不在少數,有的舉家出動站在陽臺上,有的爬上欄杆,大街兩側更是人山人海。
抬閣絕對是最受天臺百姓喜愛的。所謂抬閣,因四人扛抬的一個閣子式臺櫃而得名,題材大都表現歷史人物或戲曲故事,早在清代就十分流行,是天臺最具特色的民間藝術之一。
天臺抬閣的底座是正方形木架,約一平方米,頂上覆以蓬蓋,披紅挂綠,懸燈結綵。臺上有一至數名長相漂亮的六至八歲兒童,俗稱抬閣娘,扮成各種戲劇人物或神話人物。
走在巡遊隊伍中的抬閣“小濟公降旱龍”是根據“濟公傳説”而創作的。一名六七歲的小男孩扮成濟公模樣,騎著龍背,笑顏盈盈,模樣煞是可愛。
相傳,南宋年間,天臺大旱,小濟公跟隨取水隊伍前去九龍潭取水,發現是旱龍作怪。旱龍向濟公訴苦,説自己所持玉帝降水的敕牒被山魈搶去,故而未能降雨。小濟公三斗山魈,奪回玉碟,回到九龍潭,騎上龍背,手持玉蝶,降下喜雨,萬民歡樂。
另一方抬閣“和合二仙”則由兩名孩童扮演,粧容精緻和衣飾華美。更絕妙的是,孩童懸在空中,托舉的裝置被隱藏起來,遠處看來,好似“和”“合”二仙臨于閣上,這也是天臺抬閣的精妙之處。
走在踩街巡遊隊伍中的四方塘居老協會長孫新科顯得特別興奮,他説,他們村的抬閣是整個四方塘居集體智慧的結晶,為了辦好抬閣,居民們十分支援,大家變得更有凝聚力了。
觀看踩街的劉大姐則告訴記者,抬閣雖然作為天臺的傳統民俗,但正在被逐漸淡忘,她認為,舉辦這樣的活動能讓傳統民俗重新散發生命力,“至少要讓孩子們知道我們天臺的傳統民俗啊,否則,哪稱得上正宗的天臺人呢!”
另外,熱鬧的踩街活動也助推了當地旅遊業的發展。當地旅遊局相關處室工作人員表示,隨著文化旅遊業的日益發展,尋求文化享受已成為當前旅遊者的一種時尚,利用非物質文化推動旅遊發展大有可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