壇主小傳
葉永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畢業于北京大學化學系。現為上海作家協會一級專業作家、教授、科普文藝作家、報告文學作家,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世界科幻小説協會理事,創作了大量科普作品。
核心提示
■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以“大眾化的、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為特色,林林總總,來自生活和生産,來自讀者身邊,內容廣泛,無所不談。
■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為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
■ 學文學的應當懂科學,學科學也應當有一定的文學修養。
中國科普讀物最具影響力的第一品牌、當屬半個多世紀以來影響了幾代人、家喻戶曉的《十萬個為什麼》,總發行量至今已超過1億冊。1960年,我成為《十萬個為什麼》的作者。此後半個多世紀我參與了《十萬個為什麼》各版的寫作,第一版至第六版、版版參與。在這裡,以我所見所聞追溯:《十萬個為什麼》第一冊第一次印刷只有5000冊,後來如何成為發行量過億的“超級暢銷書”?
與科普小品的意外結緣
我是個早熟的作者。11歲時發表了第一篇作品,19歲時寫出第一本書,20歲時成為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最年輕也是寫得最多的作者,21歲寫出《小靈通漫遊未來》。20歲那時,我還只是北京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成為了《十萬個為什麼》的主要作者。
上小學時我的第一張成績報告單,語文和作文考試都是40分,不及格,是父親保存了我從小學到高中畢業的所有成績報告單。但我沒有灰心,五年級時寫了首詩投入了《浙南日報》的投稿箱。過了幾天收到該報的一封信,信上説我詩寫得好。後這家報紙發表了我的首篇作品,豆腐乾大的文章引發了自己濃厚的寫作興趣。由此我成為了學校少先隊大隊宣傳委員,凡是學校學生的宣傳欄、黑板報稿子多由我來寫,可謂從小喜歡寫作。
考上了北京大學化學專業後,大學一、二年級時我寫詩,還經常嘗試寫散文、小説,但投稿10篇平均僅能發表一篇,收到退稿信成了家常便飯。偶爾一次我看到北京科協辦的科學小報,試試投了篇科學小品被採用發表了。1959年暑假,北京大學化學系的同學們幾乎都回家了,我獨自呆在宿舍裏讀書和寫作。寫了十幾篇化學小品,用文學筆調去描述化學,一篇又一篇關於化學的科學小品不斷被報紙登載。此種寫法的投稿幾乎百發百中,投稿其他報刊也比寫純文學作品採用率高得多。開學的那天,我逛了趟新華書店,見到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塑膠的一家》,就買了下來。這本書給了我莫大的啟示。因為我寫的化學小品大都關於有機化學,而有機化學的“主角”是碳元素。於是,我忽然有了“靈感”:何不把那十幾篇化學小品編成一本《碳的故事》?就這樣,我花了半個來月時間完成,投寄給少年兒童出版社。
出版社首肯了我的書稿並提出修改意見。沒過多久就收到了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審稿意見,認為書稿可用,但要做些修改和補充,書名也從《碳的故事》改為《碳的一家》。半年之後,我平生第一本書出版了。
《十萬個為什麼》醞釀啟動
《十萬個為什麼》正式啟動是在1959年秋。迎接國慶十週年,對青少年學生學習進行調查時,發現學生們愛問“為什麼”,受當時蘇聯伊林《十萬個為什麼》的啟示,也受《科學畫報》“為什麼”專欄的啟發。國慶節後,一套問答式的大型自然科學叢書醞釀啟動了。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書名“借用”了蘇聯作家伊林的同名科普讀物,只是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多了個副標題──“室內旅行記”。至於伊林的《十萬個為什麼》,如他自己所言,是借用英國詩人吉百齡的詩句。
然而,伊林稱他的《十萬個為什麼》來自英國詩人吉百齡的詩句,則要打上問號。伊林在他的《十萬個為什麼》扉頁上引用了英國詩人吉百齡的詩句:五千個在哪兒,七千個怎麼樣,十萬個為什麼。但是英國詩人吉百齡的原詩是用英文寫的:譯成中文就是:一百萬個怎麼樣,兩百萬個在哪,七百萬個為什麼!十萬個為什麼是俄譯者的誤譯。
伊林是根據這“誤譯”的吉百齡詩成了俄文版書名,譯成中文“十萬個為什麼”是準確的。在我看來,俄譯者書名的錯誤是個“美麗的誤譯”。因為有了這個“美麗的誤譯”,才有了《十萬個為什麼》這樣響亮的書名。倘若把書名叫做《七百萬個為什麼》,那才彆扭呢。
最幸運的小作者
由於《碳的一家》文筆活潑,我竟然被看中了。當時,少年兒童出版社首次編寫《十萬個為什麼》,邀請我參加寫作《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記得,少年兒童出版社給我寄來一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要我試著寫幾個。我寫了5個“為什麼”寄去,出版社一面熱情地給予肯定,一面指出不足,然後要我繼續寫下去。我當時就像學生答題似的,按照那張清單所列的“為什麼”寫下去,每寫好十幾個就寄去。出版社看畢,又隨時告知意見。
就這樣,我一口氣為化學分冊寫了一百多個“為什麼”。有的“為什麼”是清單上沒有的,我就自己出題自己回答。直到好多年後我才知道:當少年兒童出版社給我寄那份化學分冊的“為什麼”清單時,其實每個“為什麼”都已經有稿子了,他們已組織了多位中學化學教師寫化學分冊。編輯部後來大批採用了我的稿子。《十萬個為什麼》化學分冊初版本共收175個“為什麼”,我寫了163個。接著,少年兒童出版社又約我為《十萬個為什麼》其他分冊撰稿,即天文氣象分冊、農業分冊、生理衛生分冊。我為天文氣象分冊寫了27篇,為農業分冊寫了89篇,為生理衛生分冊寫了43篇。我是《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本寫得最多的一個作者。
寫作最輕鬆的是第一版,雖然我為第一版寫的“為什麼”最多,但因為當時不知道這套書今後的社會影響非常大,所以沒負擔。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規定其上中學的兒子錢永剛放暑假時每天看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40頁,要兒子“看不懂就問我”。
1962年召開的共青團中央三屆七中全會,給每位共青團中央委員發了一套《十萬個為什麼》要求,“每個人要從中學點知識。”同時向全國發出號召,各地共青團組織紛紛購買《十萬個為什麼》,提倡廣大共青團員讀《十萬個為什麼》。
最壓抑是文革中出版的第三版,社會流行知識越多越反動風氣,突出政治術語,極左思潮。儘管我挨了批鬥,還是要我參與寫作。如“鏡子背後的涂層是什麼”等。品質最好的是第六版,精裝本980元一套。由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挂帥審定稿件。其中的115位院士是編委,40多位院士親自撰文。我參與寫作了化學分冊,“三聚氰胺”、“塑化劑”、“玻璃幕墻”、“尿不濕”、“地溝油”等最新民生科普的內容。
不同時代不同“為什麼”
我記得寫第一版時,有個問題是“‘DDT’農藥的噴桶表面為什麼會有白霜”,現在“DDT”用的少了,這個問題也就不再出現了。寫第三版時,有個問題用麻醉劑捕捉野象的為什麼,是以上海捕象小分隊到雲南西雙版納捕捉小母象的新聞為由頭采寫。而之後更多強調的是動物保護,第四版這類題材就沒有再出現了。
2011年啟動寫作最新版時,曾向社會廣大讀者徵集了3萬多個“為什麼”,正式出版本收錄了4500多個新的“為什麼”。隨著時代的變遷發展,《十萬個為什麼》版本也在不斷地轉型和升級。
生動活潑的《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當時是編好一冊印一冊,陸陸續續付印。《十萬個為什麼》第一冊(物理分冊)第一版第一次印刷版本僅5000冊。這説明,《十萬個為什麼》在一開始並沒有被看好。但《十萬個為什麼》第二冊(化學分冊)第一版第一次印刷增加到2萬冊,這説明這套書出版之後被看好,到第三、四、五分冊第一次印5萬冊。
1961年6月1日,《十萬個為什麼》第一、二冊在全國上市(物理化學部分)。《十萬個為什麼》分五集,收集了許多我們常遇到的自然現象和問題,用科學原理加以解釋,闡明各種自然規律。這套書不僅能增進我們的科學知識,書裏有很多引人入勝的故事,啟發青少年們去思考和向大自然探索奧秘的精神,是作為迎接六一兒童節的新書。
1961年8月至10月,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十萬個為什麼》第三、四、五分冊,使第一版完整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本在短短的兩三年間印行了580多萬冊。《十萬個為什麼》是以少年兒童為主要讀者對象,但是,由於寫得生動活潑、深入淺出,所以青年讀者以至成年人也喜歡。
《十萬個為什麼》這套書以“大眾化的、小百科全書式的科普讀物”為特色,林林總總,來自生活和生産,來自讀者身邊,內容廣泛,無所不談;每篇文章短小精悍,説古道今,趣味盎然。這樣,使這套書擁有了廣大的讀者群。
《十萬個為什麼》的成功,還在於“套”字上。在策劃第一版時,就注意到配套的問題。分物理、化學、天文氣象、農業、生理衛生5冊,後來,又增加了數學、地質地理、動物3冊。其中的數學分冊曾經列入第一批出書計劃,即與物理、化學分冊一起推出,但是由於收集到的數學方面的“為什麼”特別少,而且數學又很難寫得生動活潑,所以只得作罷;地質地理分冊則是與天文氣象分冊相對,有“天”要有“地”;至於動物分冊,收集到的“為什麼”特別多,動物知識最容易寫得生動有趣,而少兒讀者也最喜歡,所以增加了動物分冊。
第一版《十萬個為什麼》後增加到8冊共收1484個“為什麼”,105萬字。用的是小巧的三十六開本,近乎方形,便於攜帶,而且每冊封面一種顏色,富有少年兒童讀物特色,更受未成年人歡迎。
《十萬個為什麼》第一版一炮打響後,數千封的讀者來信,並提出了近五千個問題,要求補充進書裏。為適應讀者需要,《十萬個為什麼》1964年到1965年做了全面修訂,出版了“革命化”的第二版。
很多人以為,在“文革”中出版的《十萬個為什麼》第三版才被打上“左”的印記,其實“左”的影響在第二版時已經滲入。第二版新增的文字顯得拘謹。從第二版起改用了三十二開本,封面則全部用黑色,中間用一紅色方塊印著書名,雖然顯得統一,但是沒有第一版封面活潑。由於第二版強調“聯繫生産實際”,新增的許多“為什麼”脫離了少年兒童的生活。第二版分為十四冊。按學科門類分冊出版,即數學一冊、物理兩冊、天文一冊、氣象一冊、自然地理一冊、動物兩冊、植物兩冊、生理衛生兩冊。每冊大約150至200個“為什麼”,擴充內容豐富。另外,第二版聘請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茅以升、蘇步青等一批著名科學家擔任顧問,為每個分冊審稿,保證了科學內容的準確性。第二版《十萬個為什麼》出版後,當時不僅在國內廣為發行,而且還走出了國門,如越南等國家。
《十萬個為什麼》在“文革”中被作為“大毒草”批判。從1970年起,出版充滿“左”味、讀者主要對象由少年變為成年,大多是工農業生産技術知識。“文革”版——第三版《十萬個為什麼》,每套《十萬個為什麼》為21個分冊。因為當時是書荒的年代,發行量達3700多萬冊。
1980年《十萬個為什麼》正本清源,出版了第四版,每套14分冊。這次大修訂,肯定了第一版本的特色,否定了“文革”版本,著重科普性,依靠科學家審稿,走過了“否定之否定”的道路。當時剛剛走出了文革書荒年代,市場上好書不多,發行量3000萬冊。
由於《十萬個為什麼》已經是“名牌”,廣大讀者對第六版的期待能夠用“翹首以盼”來形容。正因為這樣,《十萬個為什麼》第六版在背負著極大期望值的壓力下完成了。院士挂帥、陣容強大的最新版第六版《十萬個為什麼》平裝本將於明年春節前後與讀者見面,同時分冊銷售。已面世的是精裝本,共18個分冊。
文理兼備用“心”寫作
《十萬個為什麼》之所以半個多世紀以來經久不衰、走進千家萬戶,是因為這套科普讀物的文學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融合一體,從故事切入,再講科學道理。
據説現今社會上流行的《音樂的十萬個為什麼》,《電腦的十萬個為什麼》等此類型書多達900多種。但最正宗的還是《十萬個為什麼》科普叢書。堅持走生動活潑的科普創作道路,深入淺出,引人入勝。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最好的一種專業精神。
我最初的興趣是愛好文學,堅持走了科學與文學創作的道路,成為了上海專業作家、科普文學作家。在我到了應該安享晚年的時期,我仍然每天堅持寫作,至今已達兩千多萬字。
我印象深的是,上大學期間得了肺炎轉為肺結核,但仍帶病堅持寫作。上大學有三年我放暑假不回家,晨起後第一件事就是先去圖書館佔到座位。近兩個月裏每天幾乎整天“泡”在知識海洋的圖書館裏,化學物理、文學小説什麼書都看,文理科不分,無形中知識面變寬了。貼近青少年學生的最好機會,是我曾經連續8年與青少年學生同場參加高考作文,在規定的時間內交卷。第二天我的高考作文就見諸報紙,當“教練”要一直堅持寫作才更合適。作文要用心用感情説話,這樣才能把作文寫得好。文理科知識兼有再帶上內心的真情實感,同樣能創作出優秀的科普作品。
高考試卷不分文理科,每位青少年學生都應當努力文理兼優。學文學的應當懂科學,學科學也應當有一定的文學修養。
理科專業使我對科學養成了濃厚興趣,20多年前電腦就成為我寫作高科技化的幫手,錄音帶自己能用電腦轉化成數位,錄影帶能自製成光碟,現在我的所有作品都是電子化,出作品快且輕鬆。我覺得一個人的視野最好是廣角鏡頭,不要成為專家,而要成為雜家。
(主講人:中國科普創作協會常務理事、教授葉永烈。通訊員宋北辰根據葉永烈在江蘇省科協和省科普作家協會主辦的中國科協會員日活動上的報告錄音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