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國學大師劉師培《國學講論》出版 與章太炎齊名

時間:2014年02月12日 09:48 來源:揚州晚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國學,是“中國固有之學術”,即中華民族傳統學術文化之總稱。揚州儀徵人劉師培,就是清末一位著名的國學大師。

  如今,揚州報業傳媒集團旗下廣陵書社,正式出版了《劉師培國學講論》,全面整理再現劉師培在國學上的貢獻。

  國學經典普及本

  《講論》更接近原著風貌

  劉師培(1884-1919),字申叔,號左盦,揚州儀徵人。劉氏家學淵源深厚,他的曾祖父劉文淇、祖父劉毓崧、伯父劉壽曾,都是精通漢學的知名學者。濃郁的學術氛圍加上他的刻苦自勵及學術上的相容並包,致使他最終成為一代名家。

  幾年前,廣陵書社曾出版過一套《儀徵劉申叔遺書》,考慮到劉師培的獨特成就與影響,以及整理者對於原著校勘的規範,決定編輯出版一套更接近原著風貌的國學經典普及本。

  《講論》共分六冊

  包含了劉師培著作精華

  這套《劉師培國學講論》以錢玄同編、南桂馨於民國二十六年印行的《劉申叔先生遺書》為校對底本。原本有明顯錯誤的,進行了改正,存疑的地方則以括弧形式隨文附注。書中一般使用通用簡體漢字,少量人名、地名保留異體字。每冊書前請《儀徵劉申叔遺書》整理者萬仕國先生撰寫了前言,用作導讀。

  《劉師培國學講論》共分六冊,包含了劉師培著作之精華。叢書第一冊《國學發微》,均為研究古今學術風尚變遷之作。第二冊《讀書隨筆》,基本為讀書劄記。第三冊為劉師培文論之核心,以《中國文學講義》為名。第四冊為《中國歷史教科書》。第五冊為《中國地理教科書》。第六冊為《經學教科書》、《倫理學教科書》。

  劉師培所編教材

  貫通古今,兼收並蓄

  在西學東漸、各種思潮相互激蕩的20世紀初,以劉師培、鄧實、黃節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以“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為宗旨,在上海發起成立國學保存會,發行機關刊物《國粹學報》,並迅速匯聚成為反清革命隊伍中獨樹一幟的力量。《劉師培國學講論》中,《國學發微》這一冊,便是《國粹學報》中劉師培文章的集萃。

  除了研究國學、保存國粹的貢獻,劉師培在教育領域的貢獻也非常大。清末民初,各類學校相繼成立,代替古代書院,這是中國教育史上的一大變革。那個時代,教材的編纂相當重要,劉師培所編多種教材,貫通古今,兼收並蓄,貢獻頗大,今天仍有學習、借鑒之價值。《經學教科書》就是劉師培為國學保存會編寫的《國學教科書》系列教材中的一種,計編成兩冊。

  記者 王鑫

  【延伸閱讀】

  劉師培:

  揚州學派“殿軍”

  劉師培是與章太炎齊名的國學大師,因出身於經學世家,自己又涉獵廣泛,成就是多方面的,對經學、小學、漢魏詩文皆有深邃的研究,撰述甚富,被稱為“著述之盛,並世所罕見”,被稱為揚州學派的“殿軍”。

  劉師培故居就在揚州東圈門的“青溪舊屋”。他從小聰明過人,記憶力極強。“為人雖短視口吃,而敏捷過諸父,一目輒十行下,記誦久而弗渝。”劉師培在北大教書時,體弱多病,記憶力卻不減當年。時常致函揚州家中索取某書,在某架上某行某格,分毫不差。授課時更是不帶片紙,信手拈來。哲學大家馮友蘭回憶當時上課的情形:“當時覺得他(劉師培)的水準確實高,像個老教授的樣子,雖然他當時還是中年。他上課既不帶書,也不帶卡片,隨便談起來,就頭頭是道。援引資料,都是隨口背誦。當時學生都很佩服。”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