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鼓樓廣場上的小吃攤
馬年新春的一個傍晚,古城開封不久前完成復建的鼓樓廣場華燈初上,夜市的攤主們紛紛推著倣古餐車出攤。車上晃動的紅色冬瓜燈籠旁,一張張黑底金字的隸書招牌把遊客拉入了饕餮的世界:汁鮮骨酥的“黃燜魚”,熱辣嫩香的“炒涼粉”,滋味醇厚的“羊肉湯”,入口脆爽的“花生糕”,外焦裏綿的“玫瑰糖”……各式開封傳統小吃一字排開,等待著天南海北食客的光臨。
宋太祖于乾德三年(西元965年)四月十三日詔開封府:“令京城夜市至三鼓已來,不得禁止。”此後,開封夜市愈發繁榮。宋人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裏記載:“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
滄海桑田,這座七朝古都的輝煌已成雲煙,但對於開封人而言,夜市作為這裡獨特的文化符號,有過興衰,卻未曾消亡。
大年初六這天,開封飄起了雪花,在鼓樓夜市賣炒涼粉的唐隨生師傅仍然堅持出攤,“肯定有人等著要吃。”人稱“小隨”的唐師傅從1990年開始就在鼓樓廣場擺攤,他炒的涼粉小有名氣,有時甚至會有外地人驅車專程來到他的攤子吃上一碗。年復一年,他從“小隨”變成了“老隨”,也見證了開封“千年夜市”興衰的些許片段。
開封人愛逛夜市,可“文革”期間,沒人敢擺攤,夜市銷聲匿跡。1978年,市政府號召搞勞動競賽以活躍市場,各色小吃攤開進鼓樓廣場,熱火朝天的夜市又回來了。當時還是少年的唐隨生常常跑到鼓樓廣場打牙祭,“那時候花兩毛錢就能吃個肚圓。”
隔三岔五就到鬧鬨哄的夜市小攤上飽餐一頓,北宋皇城根的這一民俗被沿襲至今。然而隨著現代城市的發展,人們發現這樣的民俗與城市的臉面似乎越來越不搭。無序經營、衛生不佳,“臟亂差”一度成了開封夜市的代名詞。唐隨生告訴記者,“老百姓對吃飯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好多人都不願意來鼓樓了。”
“老開封”馬大姐住在鼓樓廣場附近的三民衚同裏,往日的鼓樓夜市讓她又愛又恨。“白天的鼓樓廣場上凈是頭天夜市裏留下的臟水,夏天難聞,冬天又結冰!”儘管政府每隔幾天就會派專人清洗廣場,可路面粗糙黏澀,污水日復一日,保潔難見成效。
“改造夜市”的呼聲越來越高。河南大學宋史研究所所長程民生教授認為,“在鼓樓夜市就餐,吃的就是古城的民俗”,但檔次過低的環境無疑弄臟了夜市這張“民俗名片”。“與時俱進的民俗才有生命力。” 程民生説。
市政府也曾屢次對鼓樓廣場進行整治,無奈治標不治本。去年下半年,開封市提出爭取在2014年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鼓樓夜市何去何從,是首要的問題。一邊是有著悠遠歷史的夜市傳統,一邊是國家衛生城市標準對攤販的嚴格規定,政府終於下定決心,給開封夜市改換新顏。
去年年底,始建於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在上世紀毀於戰火的開封鼓樓得以在原址重建並對外開放,廣場兩側仍被設為夜市小吃區。據開封市鼓樓特色文化商業區管委會副主任鄭銘聲介紹,市政府出臺了嚴格的夜市管理和檢查標準,每戶一個編號、一個上下水、一個垃圾容器,並有專門的財政支出來保障夜市的軟硬體設施;夜市地面由特製的防滑、防滲油、易清理的花崗岩鋪設而成,配上統一製作的深黃色松木餐桌。
政府動員攤販在鼓樓規範經營的過程,出乎意料地順利。鄭銘聲説:“夜市改造前,廣場內有百餘個小吃攤,看起來很雜亂;夜市一‘變臉’,好多原來在街頭巷尾佔道經營的攤主也搶著要來這兒擺攤,現在廣場上有小吃攤近300個,卻比以前整潔得多!”
經過修整的鼓樓廣場,夜市面積達8萬平方米,煥然一新的面貌、明顯提升的服務品質,讓這裡吸引了大量吃客,廣場上隨處可見扯開羽絨服滿頭大汗大快朵頤的客人。一個小夥子説:“以前覺得這裡太落後,沒興趣來。現在,拉著朋友們來鼓樓夜市坐坐,好吃不貴,還顯得挺有文化。你想想,古人可能就坐在和你相同的位置吃小吃,這太酷了。”穿梭在客人中間的廣場保潔人員則穿著宋代的服裝,讓不少遊客大呼穿越。
客流量也在上升。唐隨生告訴記者,夜市改造前,他每晚的營業額只有200元左右,現在一晚上就能有七八百。
而更大的一筆賬,則是“千年夜市”的名號可能給這座古城帶來的旅遊效益。鄭銘聲表示:“要把鼓樓夜市打造成全國管理一流、品質一流的觀光夜市,遊客來了開封,就不能不來這裡。”
在程民生教授看來,開封夜市是歷史、文化,也是生活、經濟,“因為要傳承,所以要發展。”他建議,鼓樓夜市不僅要升級改造,也要包裝行銷,緊跟人們口味的變化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記者 蔡夢吟文並攝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