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資訊

福建坂山大腔戲:源自民間 創立於元至順元年

2014年11月18日 11:59:31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坂山曲藝隊的藝人們在表演大腔戲。

  古樸的坂山自然村位於南平市延平區西芹鎮珠地村,有著深厚文化積澱,在這裡,幾百年前的元代民間藝術瑰寶紮根傳承;在這裡,原創者的後裔子孫一代又一代守望著先祖創設的珍遺。走進靜謐的坂山,無論是喜慶節日還是閒暇飯後,都能時常聽到陣陣喧鬧的鑼鼓聲和悠揚悅耳的歌唱旋律,這便是極富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曲藝——坂山大腔戲。

  據民俗文化研究機構和有關專家考證推斷,坂山民間曲藝是章氏先人編創,供百姓演唱的古代南方弋陽戲種,約在五百年前隨南唐太傅章仔鈞(字仲舉,號彰良)後人章永儉三子一道進入坂山,伴隨著章氏後人在此度過了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現今還留傳有二十多出曲目的完整原始劇本,具有較高的學術文化研究價值。

  據清道光十八年(1839年)坂山第十三世孫章揚蔚手書記載:大腔戲創立於元至順元年(1330年),源自民間,由元朝時章漢川根據民間故事和軍隊古樂改編而成。章漢川係南唐太傅章仔鈞第九世孫,在其任南京學院主教期間,收集民間故事,編輯工尺譜共二十四卷,後其次子章朝半根據其著本改編成二十章傀儡戲曲,並將祖先章仔鈞的戰勝曲改編為鬧臺曲譜。明朝中葉由嫡孫章永儉、章子興父子隨遷傳承。演出採用古老的坐唱方式,唱腔和幫腔相結合;伴奏樂器不用絲竹,以打擊樂為主,唱法徒歌加哼唱,唱腔融合著方言,具有明顯早期弋陽腔的藝術特點,屬於古代弋陽戲種之一。劇本的內容豐富廣泛,有《大八仙慶賀》《觀音送子》《田公下凡》《彭祖討壽》等20多個曲目,唱譜都富有優美的旋律,唱詞內容包含著生動的故事情節,表達了人們淳樸的美好祝願,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每逢村裏重大節日,村民生日、祝壽、取名、喬遷、婚喪等紅白喜事活動都會進行演唱。演出時場面十分熱鬧,深受各地群眾的喜愛,還多次應邀到外地鄉村演出和參加重大社會活動義演。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們的精神家園。這項源遠流長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繼承培養了眾多出色的民間曲藝人才,在坂山村近600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始終相依相伴,成為村民們敦親睦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力量。但在“文革”時,由於演奏的樂器、道具遭到嚴重破壞,大批劇本被燒燬,曲藝演奏活動曾一度中斷,瀕臨失傳。改革開放後,坂山曲藝的演奏逐步得到恢復,而原來的老藝人卻已故去,少數健在的藝人也都年事已高,很多曲譜與原有唱腔唱法有所失真,年輕的傳承人有待發展。目前,坂山曲藝的傳承發展狀況和重要歷史文化價值,得到當地政府和有關專家的高度重視,2011年已將坂山大腔戲這一極富地方特色的曲藝,列為南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並投入數萬元資金,成立“坂山曲藝隊”,重新購置樂器道具、設計配置服裝,擴大成員,選拔培養中青年傳承者,並積極創設條件,宣傳保護好這項民間傳統文化,提高美譽度。章廣文/文章盛德/圖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