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中國臺灣網  >  兩岸文化  >  大陸文化看點

故宮寶蘊樓啟動百年大修 竣工後將成展館(圖)

時間:2013年12月25日 09:28 來源:北京日報 字號:       轉發 打印

  昨天,百年古建故宮寶蘊樓修繕工程正式啟動,預計2015年向公眾開放。本報記者 孫戉攝

  故宮西側緊鄰西華門,有一處磚木結構的西洋樓,名叫寶蘊樓,自1915年建成以來,近百年間一直秘不示人。這座曾保存沈陽故宮、承德避暑山莊23萬件文物的故宮藏寶庫,昨日開啟大門,啟動修繕。2015年5月底,寶蘊樓迎來百歲生日時,將變成故宮館史展陳專用場所,首度向觀眾開放。

  藏寶23萬件得名寶蘊樓

  寶蘊樓選址的地方曾鼎鼎有名。這是故宮西華門內,武英殿西的一個所在,曾叫鹹安宮,康熙次子允礽就曾被囚禁于此。後來,這里又成為清代八旗大臣子弟學習的地方。可惜清末一場大火,將富麗堂皇、光彩奪目的鹹安宮燒毀,只留下鹹安門一處遺存。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後,退位的宣統皇帝溥儀暫居紫禁城的後宮區,前朝的所有宮殿全部由北洋政府接管。

  1913年初,北洋政府內務總長呈報總統袁世凱,決定將沈陽故宮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所藏文物運到北京。而當時京城缺少妥善保管文物的地方,所以臨時決定在紫禁城原來的鹹安宮舊址上建造一處庫房,用以存放國寶。

  內務部與外交部協商決定,從庚子賠款中,撥出20萬元在鹹安宮舊址上建樓存放文物。史料記載,1915年寶蘊樓建成,入藏文物足有3150箱,23萬多件。

  因為要存放的這批文物多是金石玉寶和珍貴的秘笈,其價值不可估量,所以就把庫房命名為“寶蘊樓”,並制石質匾額安于北樓正面上。

  歲月洗禮,如今“寶蘊樓”三字已變得模糊,只有在特定角度仔細辨別才能認清。

  西洋樓鐵門鐵窗為防盜

  在傳統中國古建築群里,寶蘊樓獨樹一幟,是按照西洋建築的式樣設計建造的,共有北、東、西三座磚木結構的單體樓房,採用封閉周邊式布局,圍繞鹹安宮舊址的北、東、西三面,與鹹安門形成圍合。總建築面積為1646.9平方米。

  從外觀上看,三座樓均採用城磚砌築牆身。外牆面抹飾水泥,並劃出規整的矩形格,再刷紅漿。窗子窄長,所有窗戶的線腳均飾白色,與紅色牆身恰成對照。門窗均為雙層,外層為鐵門鐵窗。專家介紹,這是為了防火防盜,保證文物安全。

  進入寶蘊樓內部,木制的地板踩上去吱吱作響。屋頂天花板上間或有幾道長長的裂縫。北樓中間為樓梯,兩側各有4個西洋柱形的展示櫃。一座櫃子上插著老式鑰匙,上面拴著小木牌,用毛筆字寫著“寶蘊樓 丙字櫃”。

  故宮提供的材料顯示,3座樓均為地上兩層,下部有半截地下室。北樓是主樓,不僅建築面積大,而且外觀也十分別致,左右對稱的東西兩樓是輔助設施,連接主樓與副樓之間的兩層外廊,是以白色的欄桿和廊柱構成的空透走廊。

  屋頂漏雨百歲寶樓生霉菌

  經過初步勘探,即將百歲的寶蘊樓主體結構完好,但周身也留有百年的風霜。屋頂漏雨、外牆剝落,探出房頂的檐頭腐朽,是百歲寶樓最大的“病害”,記者在寶蘊樓二層看到,天花板上已出現斑駁的霉菌。

  寶蘊樓的建設工程于1914年6月2日正式動工,一年後全部竣工並交付使用。而此次修繕將花費一年半時間。

  故宮工程管理處處長尚國華介紹,寶蘊樓最初修建是為了保存文物,隨著國家分批次將文物調撥給相應的博物館,寶蘊樓內已被清空。樓內原有的木質展櫃、西式立柱以及地板等在修復中都會保持原狀。此次修繕的重點是解決寶蘊樓屋頂漏雨等問題。同時,樓前的鹹安門也將保養彩繪等。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表示,一切修繕的原則是“不改變文物原狀”,盡可能使用原做法原工藝,保留原有構件,以確保各單體建築及文物遺存修繕前後保持風格一致。比如工作人員前期調研時發現,寶蘊樓屋頂上鋪的是魚鱗狀的牛舌瓦,部分瓦塊背後有英文字跡。初步判斷該瓦是當初山東地區燒制的低溫釉。此次修繕補充新瓦時也將採用這種工藝。

  修繕後將展示民國故宮

  按照計劃,整個修繕工程預計于2015年5月底竣工。

  經過修繕的寶蘊樓不再存放文物,將變身展廳,向觀眾開放。單霽翔介紹,今後寶蘊樓將舉辦“故宮博物院院史陳列”,展示民國時期故宮的歷史變遷。此外,延禧宮、水晶宮區域以及周圍上世紀30年代初建造的庫房,經過修繕後將作為故宮的外國文物館。屆時,一東一西兩組建築,分別陳列外國文物和民國故宮。記者 劉冕

  相關新聞

  2016年故宮紅牆內辦公單位全撤出

  本報訊(記者 劉冕)昨天,與寶蘊樓一同啟動修繕的還有西宮牆內的西河沿區域,曾經的雜料堆放地將變成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宣布,2016年3月故宮紅牆內所有9處辦公單位將撤出。

  據介紹,文物保護綜合業務用房工程位于故宮西河沿區域,北鄰城隍廟,南鄰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西鄰城牆,東鄰壽康宮、壽安宮區域,呈長方形,佔地面積19675平方米。

  經考古發掘,西河沿遺址規模結構簡單,總體規格較低,且遺址均遭受嚴重破壞,尤其建築基址大體在清道光期間被毀壞並徹底廢棄,代之以垃圾坑。該區域自上世紀50年代拆除後一直作為故宮博物院的料廠、木工廠和庫房,場地堆放木料以及加工邊角料,存在極大安全隱患。

  單霽翔介紹,該工程先後經過國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及北京市規劃委員會等部門批準,建成後將是一座集文物研究、實驗、辦公與科技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設施。

  工程建築依據歷史資料、專家咨詢意見和故宮現存神武門內東西兩側長連房進行設計,無論在建築外觀、使用材料、建築高度、檐口高度及建築進深等與故宮現存神武門內東西兩側長連房基本一致,總建築面積13025平方米,預計2016年3月建成。

  項目完工後,現有的9處辦公單位都將遷出故宮紅牆內。紅牆內將作為完整文物體消除安全隱患。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係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