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觀點評論

清明,在慎終追遠中擁抱現代文明

時間:2015年04月03日 10:03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清明,只有在慎終追遠中擁抱現代文明,讓古老的傳統節日與時俱進,凝聚價值共識,才既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又有現代文明的成色,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春寒料峭風含雨,每逢清明倍思親。又要到這樣一個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大日子了。都説這個節氣“路上行人欲斷魂”,可它同樣也“春城無處不飛花”。這或許就是清明:祭祀、緬懷、感恩,充滿凝重、追思的傳統意味,但這裡又流傳著踏青、折柳、沐浴、吟咏的習俗,萬物萌發、生機勃勃,擁有生命生長的力量。

  祭奠、掃墓、踏青……在這樣一個祭祀先祖、闔家團圓的清明之日,祭祀哀悼,是我們亙古不變的思親盡孝方式。日常為生計勞累奔波的都市人在這樣一個日子,終於能夠回歸故土,祭祀先祖,溝通生死,珍視親情,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正是通過祭奠先祖這樣一種嚴肅而傳統的形式,每一個家族才能將好的家風、善的孝道,代代沿襲下去。也正是在這樣一種生命溯源的儀式中,每個家族成員才更好地觸摸到了自己的家族史,感受到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血脈情懷,並由此思索生命的價值與意義,更珍重當下、珍視生命。

  這或許正是清明的傳統價值。對先人的緬懷,既是個體心靈的慰藉、血脈親情的感懷,也是為了將對逝者的追憶更好地轉化為對生者的關懷。事實上,清明之所以從一種民間的傳統習俗變成一個國家的節日,也正包含著國家層面對每個個體生命的關注。畢竟,對逝去人的祭奠,更多是為了讓生者感受到慰藉,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對活著的人的尊重上;對春日生命的歌咏,也是要落腳到每個現實中鮮活的生命裏,去保障他們的權利、尊嚴不受損,讓生命生長燦若夏花。

  很顯然,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要珍重生命、關懷生者,更多需要以文明與進步,去推動每個個體的尊嚴與權利得到保障。而要讓清明真正傳遞出一派“清明”的氣象,讓對逝者的追憶真正轉換為對生者的尊重,也需要摒棄一些陳腐的習俗,在傳統中注入文明與進步的因子。

  尤其是近年來,隨著霧霾、污染等環保問題日益嚴重,生態環保成為關乎每個個體生存尊嚴與權利的大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文明、環保的祭祀開始成為社會與政府等各方關注的焦點,諸如“網路祭祀”“微信祭祀”“鮮花祭祀”“社區公祭”等環保的祭祀方式也陸續出現,社會上崇尚文明環保的祭祀之風正在形成。這是可喜的變化。但也不能否認,每年清明,在數量龐大的祭祀人群中,還有一些人沒有真正踐行文明環保祭祀。要讓環保文明祭祀真正成為一種社會風尚,不僅有賴於社會各界有力作為,還需要每個個體樹立起文明公民的意識,認識到祭祀並不完全是一個人盡心行孝的私事,而是關係到環保、安全等公共議題,是關乎每個人生存環境的大事。

  寄託哀思不必拘泥于形式,傳統文化更需要關照現實生活。清明,只有在慎終追遠中擁抱現代文明,讓古老的傳統節日與時俱進,凝聚價值共識,才既有傳統文化的底蘊,又有現代文明的成色,符合時代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作者係本報評論員)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