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社區“端午寄思”活動教居民寫傳統家書

時間:2014年05月26日 16:59 來源:重慶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社區“端午寄思”活動教居民寫傳統家書

  在志願者的點撥下,街坊們爭相用傳統的方式給親人寫家信,送出端午佳節的問候。 黃佳新 攝

  本報訊(記者 李卓 實習生 黃佳新)“開拆遠書何事喜,數行家書抵千金。”唐詩中所説的“抵千金”的家書,你有多久沒收到過了?昨日,雨花區井灣子街道融城苑社區為迎接即將來臨的端午佳節,特別設計了主題為“一封家書·端午寄思”的家書寄送公益活動。有意思的是,現場報名的不少80後、90後臨提筆卻忘了格式,還好社區請的專家臨時“救場”,教大家如何書寫“中國式家書”。

  “鍵盤一敲,手指一劃,煩惱和開心事就通過短信、微信發出去了。家書,我至少十年沒寫過。”在“端午寄思”活動現場,90後小夥劉忠準備給遠在廣西的父母寫封信,臨提筆卻連信封如何寫都忘了,只好自我解嘲。昨日,融城苑社區舉辦了這一重溫傳統的公益活動,為街坊們準備了筆、紙、明信片、信封、郵票、郵編查詢資料等工具。社區將統一郵寄,甚至還有攝影師為大夥用“拍立得”現場拍全家福,隨信寄親人。

  現場像劉忠這樣的年輕人不少。此前,社區在居民中做了一次調查,受訪的約七成80後、90後青年,不記得甚至不知如何寫傳統的家書,電腦、智慧手機、iPad這些高科技玩意,省了很多事,也刪掉了人們記憶中的不少傳統元素。

  “今年春晚一曲《群發的短信我不回》引發人們的熱議,手機短信問候親人雖然流行,但這種快餐式、批量式的短信問候已漸漸令人感到膩煩。”融城苑社區書記周丹雲告訴記者,調查中居民反映,短信有敷衍的感覺,回歸寫家書的傳統,得到很多人共鳴。

  “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上小學二年級的小女孩肖佳樂趴在桌上一筆一畫地認真書寫,“我是第一次寫信給爸爸媽媽,我想要謝謝他們的關愛。”肖佳樂説,老師教的如何寫信,她牢記在心。不過,肖佳樂的第一句稱呼,志願者許德榮老人就有不同建議。“在傳統家書中,父母長輩,特別是年長的長輩一般不稱‘親愛的’,寫‘尊敬的’更合適。”許德榮是社區請來教大家寫書信的老師,他説,傳統書信,講究很多,“有人給長輩寫信,在信封上寫‘某某某教授敬啟’,真不知這裡的‘敬’字是‘敬’誰,讓人哭笑不得,正確寫法應該是‘親啟’。在移動網際網路發達的今天,提筆寫信已成了某種奢侈,刻意寫傳統家書已經不必要了,但多提筆寫信倒是該提倡的。”

  昨日,社區將收集到的家書寄往北京、廣州等地。社區將在端午節前的這一週內,免費幫居民將家書寄達親人手中,讓親人感受到傳統文化傳達的濃濃愛意。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