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端午俏姿態

時間:2014年05月26日 15:24 來源:華夏經緯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的端午俏姿態

福建泉州泉港小朋友的端午“雞蛋袋”。劉真真 攝

  中新網泉州5月26日電 (劉真真)“插艾草、吃粽子、劃龍舟”,這些環節在傳統端午佳節必不可少。在中國首個“東亞文化之都”福建泉州,“古早”的端午習俗姿態于五月初五即將來臨之際正傾情上演,也喚起市民的記憶。

  “多元化的文化交融貫通,讓閩南一帶的文化習俗顯得豐富多彩,端午節的傳統習俗既有中原習俗的影子,也有本土的人文特色”,泉州新海路閩南文化保護中心主任龔勤勤説,“在傳統端午習俗裏,據書籍記載,有著挂"五瑞"、係香袋、飲雄黃的習俗。”

  “五瑞”指的是端午節這一天,各家各戶在大門、房門的門楣之上懸插五種植物,即榕枝、艾葉、菖蒲、柳枝和大蒜頭,這些植物可以殺菌並驅除蚊蠅;“係香袋”即取五色絲線擰成一股,繫於小孩手臂,至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才解下來連同金楮焚燒。

  “隨著社會的發展,如今這些辟邪去穢、保健護身的端午習俗,慢慢淡出了泉州人的視野。”龔勤勤補充道,在他的記憶裏,端午節就是龔氏一大家族在古大厝裏,圍著八仙桌坐著,邊談論家事,邊包肉粽、吃肉粽。

  “小時候,我們過端午節,記憶裏好像也有過這些習俗,但是,從我懂事開始,我們就省去很多功夫,只包粽子,然後去採艾草,端午當天在門口插艾草,帶著粽子去祭拜祖先,回來後,全家人坐一起品粽子。”76歲的吳奶奶一邊排隊買肉粽,一邊回憶著她記憶裏的端午節。

  在33歲的劉女士記憶裏,她故鄉泉港的端午節裏就有著一個奇特的“雞蛋袋”,這個袋子是用紅繩編制菱形格狀而成的,“在我老家,端午節會給小孩子在這個袋子裏,裝入桃子、鴨蛋和粽子,寓意長壽圓滿,小孩子在這天會換上新衣,提著這個袋子去串門。”

  而這樣獨一無二的習俗,在“文都”泉州並不止這一個地方。

  據有關泉州民俗書籍記載,在晉江內坑的亭頂村,至新中國成立前尚流行著一種名叫“練槍星”的端午風俗。每年端午節,村中家裏有老式鳥槍的,都會帶著鳥槍到村後的“後壁埔”,以前這個地方長有許多大樹,村民們選定一棵大樹,在樹榦的適當高度上,涂上海碗大小的赤泥漿,再在中間安上一片榕樹葉,即做成一個簡樸的圓形槍靶。所謂的“練槍星”,就是這種簡單而別致的射擊表演,讓端午節過得十分熱鬧和過癮。

  儘管習俗簡化,但在“文都”泉州,端午“肉粽”情愫一直延傳不息。

  “肉粽從我們很小的時候過端午節就有了,以前物質比較匱乏,我們都會自己包制,現在我們有時間也會自己動手。”早早到店裏採購肉粽的連女士告訴本網記者。

  “早在一個月前,我們線上上線下都開始忙得不可開交,無論是準備食材還是製作、配送,全部的人員都在備戰端午節。”“老字號”小吃藍氏鐘樓肉粽的負責人藍雄輝説。一大早,記者就發現,在藍氏鐘樓肉粽古香古色的店門口,就已經排起了長隊。

  “古早味,有記憶裏的味道,雖然現在越發簡單的過端午佳節了,很多習俗慢慢地消失,但是這口味道,還是會讓我們記住一些記憶裏的東西。”已經購買好一大袋肉粽的莊先生如是説。

  無論是簡化的端午習俗,或者是舌尖上的端午滋味,還是享譽兩岸的“海上端午節”等,都在“文都”泉州悄然走起了端午節的“俏姿態”。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