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最新消息

祭灶節,拉開春節序幕

時間:2015年02月11日 09:41 來源:蘇州日報 字號:       轉發 列印

祭灶節,拉開春節序幕

   旺家墩52號被紅紅的窗花裝點得喜氣洋洋。 □記者 徐志強 攝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間,二十五買豆腐,二十六買斤肉,二十七買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掃一掃。”今天是臘月二十三,是漢族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農曆裏小年是整個春節活動的開始和伏筆。當然民間關於“小年”的時間約定不完全一樣,一般是北方二十三、南方二十四。不過無論哪一天過小年,祭灶節都標誌著迎接新年的節奏正式開始。
  灶君要上天老蘇州獻上“廿四團”
  過去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爺,在神話中是玉皇大帝派駐在各家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被視作一家的保護神和監督神。傳説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彙報工作。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彙報,再決定這一家人在新的一年中的吉兇禍福。所以家家戶戶在灶君上天之前都會好好款待他。
  “老蘇州”們介紹説,蘇州人祭灶中最重要的祭品便是糰子,過去叫做“廿四團”。“廿四團”用糯米粉製作,餡兒有鮮肉、豆沙、蘿蔔絲等多種。蒸制好的糰子上都要點印子,有圓的、方的、花瓣形的,用以區別不同的餡兒。在山塘老街有一家倍受市民喜歡的湯糰老店,專賣手工挂粉湯糰,昨天老闆朱先生告訴記者,這兩天市民們會排起長隊購買。
  昨天,在姑蘇區婁門街道官瀆社區,老黨員、社工、老人們和孩子們聚在一起,請來有經驗的老師傅指導大家做糰子祭灶神。
  撣塵掃房子迎新剪窗花
  過了農曆臘月二十三,離春節就只剩下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可以熱烈準備起來了。“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呂氏春秋》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説法,因“塵”與“陳”諧音,於是便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就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記者了解到,本月開始,婁門街道各社區就陸續組織志願者去孤寡空巢老人家以及困難家庭裏進行走訪和打掃,幫助他們
  早早做好迎新準備。
  這兩天,婁江社區邀請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吳永林來教學生們剪窗花。吳永林介紹説,過去蘇州街頭臨近春節期間,常常能見到坐在小凳上不停剪窗花的婦女,特別是有新媳婦的人家,新媳婦要帶上自己剪制的各種窗花,回婆家糊窗戶,邀請左鄰右舍前來觀賞。
  列張日程表過年忙翻天
  舊時,老蘇州過年其實很忙的,要做的事遠不止祭灶、掃塵、剪窗花這些,往往需要安排出一個日程表。蘇州民俗專家蔡利民向記者做了詳細介紹。過年前,大掃除後,要寫春聯、張貼年畫。春聯亦名“門對”“春帖”,寓意來年吉祥。年畫要貼在大門、房門、倉庫、灶圍、錢櫃等處。當然,房屋整理一新後,人們也要沐浴理髮,乾乾淨淨迎接春節的到來。
  到了小年夜,蘇州人要給祖先“過節”,也就是祭祖,感謝他們對子孫的庇護,並祈禱來年順利。祭祖後,一家人團團圓圓地吃年夜飯。年夜飯的菜都討了口彩,肉圓是團圓的意思,蛋餃形似元寶,青菜取長壽之意,豆芽是如意的象徵,還有魚也必不可少,這樣才能年年有餘。
  □蘇報記者顧志敏袁藝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