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鄉愁:都市文明的心靈補償

2016年12月12日 08:35:40  來源:文匯報
字號:    

  本報溫州12月10日專電(記者周淵)“中國人的故鄉觀念特別濃厚,故鄉不是靜態的,始終充滿變化,既有詩情畫意,也有艱難掙扎。而鄉愁是都市文明的心靈補償,對都市生活中無法表達的苦悶、焦灼具有某種緩解功能。在農業向工業轉型的過程中,希望我們對身後不遠處的鄉村多一些關注。”昨天,著名作家韓少功在溫州的一場“文學的鄉愁”研討會上這樣表述。

  這場關於鄉愁的研討會由《十月》雜誌社和溫州市甌海區舉辦,同時舉行的還有該雜誌社的首屆“琦君散文獎”頒獎。寫故鄉一生的琦君曾飽含深情地寫下:“像樹木花草一樣,誰沒有一個根呢?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親人師友,忘掉故鄉,我寧願擱下筆,此生永不再寫,然而,這怎麼可能呢?”如今,故鄉以“琦君散文獎”向她致敬,向鄉愁致敬,向家國致敬。

  溫州本土作家周吉敏的散文集《斜陽外》獲“特別獎”。作家以古道行走的獨特視角,審視和還原溫州歷史文化與風物人情的變遷,將溫州本土極具代表性的多條古道引入世人視野。她坦言自己寫鄉土風情正是受到琦君先生的影響。也正是她在區政協會議上的發言,直接催生了“琦君文學獎”的誕生。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溫州市甌海區先後建設了琦君文學館、琦君紀念館,並舉辦琦君文化節等,挖掘地域人文內涵,尋找鄉愁文化的精神棲息地。

  琦君筆下“永恒的鄉愁”,在急劇變化的當下、在不同作者筆下,談論鄉愁時我們談論什麼?在“文學的鄉愁”研討會上,作家們分享了各自的“鄉愁”。

  作為上世紀80年代“尋根文學”的倡導者,韓少功表示,人是有記憶的情感動物,家鄉的觀念根深蒂固。“離故鄉越遠,鄉愁話題越時尚,它不一定是我們真正的記憶,卻是自我療傷的一貼藥。”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進一步提到,工業文明帶來財富和便利的同時,也有沉重壓力的一面。“鄉愁是永恒的文化主題,在社會轉型和全球化趨勢下,新時代的鄉愁有新內涵,作家們從中可以找到不同的表達方式。而‘尋根文學’仍是進行時,它的新內涵是激活鄉土文化的生命力。”

  《十月》雜誌主編陳東捷談到,鄉愁一開始是伴隨著逃離、出走的回望。“少小離家闖世界,逐漸認識到生活在別處並不是理想化的,面對巨大的顛沛流離,只有故鄉是相對穩定的。而現在,逐漸消失的鄉愁不僅是故鄉的概念,還有文化意義。‘根’變得模糊,體現了城市化進程中社會變遷所呈現的豐富性和複雜性。”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