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讀書貴有“道” 愛屋會及烏

2016年12月06日 08:30:25  來源:紅網綜合
字號:    

  天底下,人們對讀書的熱愛,往往會呈現出各種各樣的方式,有些常見一點,比如包個書皮,編個號,有些則會奇葩一點,比如買了不看,拍照作秀……

  我們常推崇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境界,期待那種舉手投足間的與眾不同,然而很多人又偏偏沒有耐心花上大把的時間潛心沉浸書海,於是,娛樂的快消品霸佔著暢銷榜單,紙質書的地位漸次被電子書取代,很多與讀書有關的情結都在漸漸淡化,甚至消隕。

  這時候,有人願意站出來,為書,為閱讀,為每一件流傳下來的偉大作品,為千百年來執筆書寫人間百態的作家,做一次遙遠的探訪,尋求一種更為純粹的生活方式,就顯得更加難能可貴。

  《四季訪書》就是一本全彩頁印刷,裝幀精心精美的“有關書之書”(books about books),書裏記錄了作者鐘芳玲探訪西方文人故居,走訪各地書展、書店的見聞。但這不是單純的遊記或是作家作品推薦,而是一場以“書”為主題的生活方式的探訪,就好比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我就會想著要去紹興的鹹亨酒店喝上一碗陳酒,計劃著將來去臺灣旅遊絕不能錯過那家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到烏鎮除了參加每年一度的戲劇節,還會想到木心先生那首告訴我們一生只夠愛一個人的《從前慢》。

  書,似乎天生有一種神奇,讓人在靠近她的時候,心生虔誠與嚮往。走進書店,會不自覺就壓低嗓音;捧起書,就天然與外界豎起了一道屏障;訪文人宅,總感受到與文字的心意相通……

  於是,我們才會在《四季訪書》裏,愛屋及烏,跟著作者鐘芳玲,走到更遠的歐洲、美洲,見到更多與書有不解之緣的人和風景,感受到更寬闊文學之美,書海之浩瀚,生命之筆墨,人文之關懷。

  我得以跨越空間的阻隔,站在19世紀英國詩人濟慈的宅邸前,感受他在《恩底彌翁》裏吟咏的那句“美的事物是恒久的喜悅:她的美只會與日俱增;永遠不會化為烏有。”;

  我得以暢想寫出《野性的呼喚》的美國知名作家傑克·倫敦,到底建造了怎樣一座美麗牧場,又是如何用盡一生去詮釋“人類當有的作為應該是去生活,而非僅僅是生存,我將不會為了延長生命而浪費歲月,我將善用我的時間”;

  我得以打破時間軸的束縛,看到如今已不復存在老牌書店,感恩那些守住初心守護舊書的書商們,甚至體會愛書之人虜獲心頭所愛時撫摸書封的觸感。

  其中,倫敦的西索弄堂最令我嚮往,作者鐘芳玲在標題裏稱之為“獵書場”。這條維多利亞時代就存在的百米不到的小巷子,是“倫敦古舊書與印刷品最密集的商業區,也是擁有書店最多的一條街”,撲身而入的人,就是為了獵獲精神世界裏一場最美的遇見。西索弄堂像一部拍攝了一百多年的紀錄片,在從未改變的場景裏,呈現人們與書相處的百態和人文世界的多姿,傳承一種古老而充滿儀式感的生活藝術。

  我在《四季訪書》裏讀到的,不僅是作者探訪文人故居或書店書展的所見所聞所思,更是接收到一種與寫作、讀書密不可分的人生選擇。

  如今,我們都在探討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不斷尋求區別於他人的,講究質感的人生。這些方式可能是基於一種咖啡文化,一個新興的音樂流派,或是某種極限運動,但唯有“讀書”,是千百年來東西方都未曾消失的圈層區隔,就像選擇讀《資本論》與選擇讀《紅樓夢》相比,自然能不管時間地域地與同好者形成各自的圈層,讓人們在非物質層面獲得更為綿亙的歸屬感和價值認同。

  套用馬克思談金銀與貨幣間關係的著名句式來表達就是:區隔天然不是讀書,但讀書天然是區隔。

  誠然,閱讀《四季訪書》,讓我深深感覺到自己目前的閱讀量遠遠不夠支撐我對“書式”生活進一步的解讀,而面對作者遠渡重洋訪書的豐富經歷,我也只能望洋興嘆,無限艷羨。

  但是,正如作者在自序中談到的:訪書最終還是為讀書,否則一切皆虛無。放眼繽紛萬象書世界,縱然充滿起伏與變遷,但隨著四季輪轉,都將生生不息到永遠。

  讀書貴有“道”,作者正是以愛書之心與人文關懷為聚合點,以讀書為目的地,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去發現另一條靠近書的“道路”,觀照一種悠遠的、傳統的卻震顫人心的生活方式,令其逐漸浮出水面,讓我見識到“書”在“讀”之餘,可以給人的歸宿感,以及這種歸宿感對生活的價值和意義:愛書,就愛書的一切。

[責任編輯:楊真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