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書訊

《中國式奮鬥》為80後90後代言,這不是垮掉的一代

2016年09月21日 14:39:18  來源:鳳凰讀書
字號:    

  《中國式奮鬥》,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9

  每隔18個月,電腦性能就會提升一倍,這就是“摩爾定律”。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網路發展、存儲技術、數據産生量,其實已超越摩爾定律。快速的科技變革帶來社會生活方式、交往方式、觀念的變革,青年無疑是這場變革中最具活力和創造性的群體。

  那麼,青年在哪?分屬什麼樣的群體?他們有著怎樣的人生規劃和社會訴求?青年的發展決定社會的未來。在青年成長成才的過程中,我們的社會,尤其是共青團組織,應該為青年提供怎樣的服務,助力他們成長?

  而這一切的起點,是找到青年——弄清楚他們是誰,在哪,生活狀態如何,有著怎樣的訴求。為此,共青團北京市委從2013年10月啟動了“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這項大型調查涉及上千萬生活在北京的青年,共收回有效問卷10.8萬份。調查之細緻,涵蓋面之廣,時間持續之久都屬少見。(《中國青年報》2015年04月23日01版)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講述個體的精彩故事,結合“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報告數據,既具體展現各類青年的生活現狀、情感世界、奮鬥精神以及獨特的成長軌跡,又客觀科學地呈現出他們的群體特徵,以及他們作為北京現代化建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為繁榮北京、促進北京發展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

  【目錄】

  奮鬥

  創業青年

  57萬創業青年凸顯首度精氣神兒

  聚焦千萬當代北京青少年

  青年是誰,他們在哪

  一件讓世界更美好的事情

  北漂文藝青年

  此地有文化可立足

  能把工作室開在北京是我的夢想

  國企青年

  穩定是紅利 發展費思量

  國企青年如何更上一層樓

  數讀北京市國企青年社會參與特徵 關注網路資訊情緒表達理性

  一個北京國企青年的非典型成長路徑

  非公企業青年

  是臨時停靠還是幸福終點

  讓生活與理想和解

  他們,沒你想像的那麼“悲情”

  公務員

  北京市80後公務員生存狀態曝光 壓力雖大但更追求發展

  年輕公務員“集體失語” 面對批評八成選擇沉默

  中小學青年教師

  “園丁情結”對衝“職業壓力”

  不能誇大青年教師的壓力感

  高校青年教師

  高校“青椒”坐冷板凳 擔大事業

  如何讓青年教師甘心十年磨一劍

  流動務工青年

  90萬北京“蟻族”:滄海“橫流” 渴望“縱升”

  310萬流動務工青年:打拼生活 不甘現狀

  誰是城市裏的陌生人

  新聞出版行業青年

  19.2%的新聞從業者曾遭恐嚇、威脅和人身攻擊

  常加班 掙錢不多 整體“滿意”

  青年志願者

  130萬青年志願者的“北京范兒”

  陸士楨:志願服務已是青年共識

  網路從業青年

  夢想在風口 現實在地上

  這個行業的主題就是“變”

  社會組織從業青年

  興趣之外 渴求更多動力

  拿什麼留住你,社會組織的青年

  農村青年

  村莊創業消解“鄉愁”

  年輕人憑什麼回農村

  讓“回流”農業青年“待得住”

  外國在京青年

  喜歡“骨子裏”的中國首都

  如何讓外國青年更了解中國

  殘疾青年

  微笑面對現實 憧憬未來夢想

  讓輪椅上的父親開心,其實也簡單

  融合教育——給心智障礙者一個沒有歧視的舞臺

  世界那麼大 他們也想看

  小學生

  00後:集體意識強 志向多元化

  網路開始影響小學生價值觀

  五年級小學生的夢想:語言無障礙週游世界

  中學生

  14.6%受訪中學生認為不要把專家權威太當回事

  睡不夠的“姜安琪”們

  當代中學生不是垮掉的一代

  貧困家庭學生努力程度兩極化

  大學生

  80萬北京大學生:追求個性也在意集體

  對大學生“宅文化”不妨多些寬容

  既然那麼多大學生在網上,那就在網路上提供更多良性選擇

  中專職高學生

  志不失 氣可鼓

  請給未來勞動者更多關懷

  不良行為少年

  沒有天生的“壞孩子”

  壞孩子變形記

  預防青少年不良行為要趁早

  貧困家庭青少年

  在自律中追夢

  不容忽視的城市貧困低領群體

  紀實

  《中國式奮鬥——北京青年1%抽樣調查》社會學紀錄片文本

  漂著的夢想

  腳下的土地

  光環的背後

  守護的價值

  燃燒的火炬

  創造的人生

  夢想的起點

  【內文試讀】

  趙曉樸第一次創業的原因很簡單:他實在無法在一個暮氣沉沉、一眼望到頭的單位待下去,他想要奮鬥。

  那是2009年,父母托關係給趙曉樸找了一份某中央媒體下屬廣告公司的實習工作。第一次來北京的趙曉樸,對這座城市的印象來源於那部熱播電視劇《奮鬥》,他覺得自己該像主角們一樣大幹一場。可在那個托關係才能進的公司裏,他失望地發現,工作的日常就是上班、閒聊、喝茶、看電視、發呆、下班。

  趙曉樸決定離開那份讓旁人羨慕的工作,開始“創業”。“我覺得離開這麼牛的一個平臺,只能幹一件更牛的事兒才能説服我父母,那就只能創業了。”趙曉樸説,“其實那時候創業這個詞還不火,沒人説我創業了,就説我自己幹了。”

  這和《報告》的結論一致。調查顯示,北京青年在創業動機上的“生存型”特徵並不突出,對財富積累和把握命運、成就人生的願望更為強烈。在創業動機中,追求個人財富的佔30%,希望把握自己命運、決定自己生活的佔29.6%,實現一定成就,證明自己能力的佔14.6%。

  那時候微博還沒出現,廣告業裏最火的,還是從電梯門上的小廣告發現了商機的江南春。趙曉樸思來想去,覺得小區門禁的車欄杆也可以像電梯口那樣做廣告,並且沒有門檻,於是説服一位朋友投資,自己技術入股,幹了起來。

  那是一段很奇異的生活,當周圍的同學每天都在睡懶覺、打魔獸世界的時候,住在700元一個月地下室的趙曉樸每天早早起床,上午提著香煙去跟小區物業套近乎,談合作,下午接客戶的訂單,晚上九十點回到家開始設計廣告的樣式,搞到半夜一兩點。

  最初趙曉樸每個月只有2000元的底薪,到那一年年底分錢,他發現卡上的數字從5位數很快變成了6位數,到畢業的時候,卡上已經有了大幾十萬。習慣了2000元生活費的日子,趙曉樸還不能適應銀行卡裏的數字,很長一段時間,他還是住在地下室。

  畢業以後,趙曉樸的“廣告事業”進入了瓶頸——他想正式成立一個公司,可手續太繁瑣,需要很多審批手續,業務上客戶的要求也越來越多,趙曉樸最終放棄了這份事業,去一家廣告公司做了白領。“那時候有一種小富即安的心態,不是遇見問題解決問題,而是算了,反正我也有錢了”。

  工作沒幾年,趙曉樸又被自己的客戶拉出來創業了,做了一款手機沒有成功,現在的項目則是一個網際網路白酒品牌——“燃點白酒”。

  最初跳槽時,趙曉樸還只是給對方打工,本來約定先一個月拿5000元錢,等公司過了困難期,再提到1.5萬元左右。可公司一直沒能挺過困難期。後來項目做到一半,大老闆撤了,趙曉樸和幾個朋友覺得就這樣放棄不甘心,接下了公司的盤子,自己技術入股成了老闆,仍然是每個月領著5000多元的工資。直到業務上了正軌,趙曉樸的收入才略有上升。

  實際上,創業青年的收入普遍不高。《報告》顯示,大多數青年創業者月收入集中在6000~12000元之間,以租房為主,自有住房比例為37.2%,23.3%的創業青年居住條件為合租;僅35.7%創業青年較多使用的出行方式為私家車,“有房有車”依舊是許多創業青年的夢想。此外,調查還顯示,創業青年的平均收入在前4年的增長率為7.60%、5.05%、31.77%,即在經歷3年的積累後,收入開始提升。

  不過,經歷了這麼多,趙曉樸並不過於關注錢的事兒。2013年年底,在上一個項目失敗時,趙曉樸當年大學創業掙下的錢已經花得差不多了。幾個合夥人一度聚在一起,討論大家是不是該各自散了,去找份安穩的工作,“按照我們的資歷,找份收入不錯的工作不難”。

  趙曉樸覺得,創業這個事情不只是賺錢,更關乎價值觀。團隊最終選擇白酒,是覺得網際網路改變了這麼多行業,為什麼白酒業沒有什麼變化?他們希望讓白酒更現代,更有設計感,做成一款文化産品,“做一個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這個事情讓世界變的更美好了,同時你還能掙錢,這才叫創業”。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