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青年來鬥陣 平潭石厝“會唱歌”

2017年08月30日 11:17:11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平潭8月30日電 題:臺灣青年來鬥陣 平潭石厝“會唱歌”

  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

  在“90後”臺灣設計師楊育乙眼中,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流水鎮北港村,“像夢一樣美麗”。

  楊育乙猶記得來到北港應聘石頭厝民宿管家的第一天:民宿尚在改建,他投宿在村小學校舍。他向記者詳細描述一把生銹門鎖,他從未見過這樣原始之物,“我有過懷疑,這裡有前景嗎?我為什麼要到平潭來?”

  “80後”臺灣嘉義青年林智遠也曾一度生疑。林智遠設計的文創作品受邀在“海峽號”、“麗娜輪”上展銷,銷售之火爆,令他對僅3小時船程之外的“平潭”心生好奇。

  2015年,林智遠和妹妹林宜臻跨海而來。兄妹遊歷世界各地,卻被平潭的石頭厝打動,簽下北港村11幢石頭厝改建民宿、咖啡館和文創空間。

  北港村400戶人家,近年已陷於“空心村”的困境,不少古厝破敗不堪。林智遠坦言,更令他焦思的,是如何融入村落。“我們希望通過活化老房子,使得村落文化歷史保存下去,這首先需要村民接納認可我們,我們融入平潭的傳統習俗。”

  林智遠撿來風燈、魚簍,還原出石厝舊時漁家風情。村民驚艷發覺,借助這群臺灣人的眼睛,司空見慣的家鄉變得越來越有內容。

  林智遠從君山撿來幾塊石頭,敲出歌來,成為一大攬客招數。而這11間石厝小聚落,就叫“石頭會唱歌”。

  林宜臻笑説,小時候在臺灣常陪身為政客的家人拜票,對“百姓”並無距離感;如今跟平潭村民打交道,“我們融入他們,他們樂於被我們發現,有種彼此信任的感覺。”

  楊育乙也很快找到答案。他告訴記者,北港幾乎“一天一個樣”。

  “沒有路燈,一個星期就亮了,沒有路,一個月柏油路就通了。”他感慨道,“平潭國際旅遊島變得具體直觀。”

  北港村只是平潭邁進國際旅遊島的一個剪影。在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裏,平潭共有鬥魁村、東美村、山門村、青觀頂村、白沙村等5個村莊入選,如今正重綻生機,其間不乏臺灣年輕人的努力。

  華僑大學建築學院特聘臺灣籍講師林維斌向記者透露,他正打算參加平潭官方舉辦的“兩岸青年設計大賽”,為活化石頭厝盡一己之力。“石頭厝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凝聚有傳統生活形態,將是平潭非常有特色的名片。”

  臺灣資深旅遊規劃與註冊建築師吳正隆,曾參與臺灣馬祖芹壁村旅遊升級和平潭海壇古城二期建設。如今,他與平潭籍建築師好友劉丹共組團隊,將多幢石頭厝修舊如舊,以民宿經營維續,命名為“望鄉人”。

  兩岸建築師聯手,正成為平潭國際旅遊島建設的一大亮點。在大陸,平潭最早出臺採認臺灣地區資質資格政策,允許臺灣建築企業參與項目招投標。作為最早一批在平潭備案的臺灣建築師,吳正隆成為平潭走在“兩岸交流合作前沿”的親歷者。

  如今,平潭已備案臺灣建築業企業47家,其中6家已辦理註冊;已備案臺灣建築規劃服務機構執業人員108名,其中建築師31名,專業技師77名。

  目前,平潭正對實驗區14個鄉鎮50545幢房屋(其中石頭厝44047幢)展開普查,推進石頭厝保護開發。首個石頭厝旅遊項目已落地敖東鎮大福村。

  “古村落開發將是國際旅遊島的重要載體。”平潭綜合實驗區規劃局副局長王天今説,“當前平潭正全面推進石頭厝活化,這無疑為臺灣青年設計師及創客帶來良好的職業前景。”(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