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2017年08月30日 11:12:4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社臺北8月29日電 題: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館長:攜手留存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中新社記者 蔣雪林 邢利宇

  由多幅照片組成的照片墻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大照片被放置在顯眼的位置,照片下方的玻璃櫃裏,放置著一塊南京利濟巷慰安所遺址的磚頭。這不是在江蘇南京,而是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裏的館藏資料。

  “慰安婦的問題不止在臺灣。”臺灣首座慰安婦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館長康淑華28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説,那是兩岸共同的傷痛歷史。

  當天下午,一場由臺灣高中生參加的慰安婦議題分享會在臺北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舉行,十多位臺灣中學生在歷史教科書之外,一起分享他們對慰安婦議題的認知。

  帶著無比屈辱的記憶,走過殘缺、痛苦不堪的一生,“慰安婦們正在歲月中凋零”。康淑華説,我們有必要把這段歷史保存下來,傳遞給下一代讓他們知道。

  為保存歷史,康淑華所在的“婦女救援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籌劃成立紀念館,歷經12年的週折,才在臺北市大稻埕迪化街找到現址。

  儘管康淑華有意在館內設置更多有關大陸慰安婦的史料,但目前館內所呈與大陸慰安婦相關的史料確實不多。“臺灣民眾對大陸慰安婦的遭遇認知是很有限的。”康淑華説。她希望大陸慰安婦相關的影片能夠到臺灣來放映,希望有機會帶臺灣學生到大陸,跟大陸的學生一起交流,共同認知慰安婦被蹂躪的歷史。

  康淑華一直在努力推動與大陸慰安婦議題的交流。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與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多有聯絡,與上海師範大學教授、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館長蘇智良是長期的合作夥伴。“在中國大陸已經有4座慰安婦紀念館,我們是臺灣的第一座,很希望未來館與館之間有更多交流。”

  來自臺北中山女子高級中學的女生王厚筌表示,此前在臺灣教科書中讀到的慰安婦歷史很少,此次交流讓她了解到,慰安婦是亞洲很多受日本侵害過的國家和地區的傷痛,希望未來能夠到大陸,尋訪慰安婦的故事。“廣東地區那個時候建立有慰安所,我想去尋訪受害者。”王厚筌説道。

  康淑華從媒體報道中了解到,桂林市荔浦縣有個叫韋紹蘭的奶奶,被日軍蹂躪後懷孕,還生下了兒子。她的兒子在孤獨的世界裏度過了童年和青年,如今年逾花甲仍獨身一人。“有機會我一定去看看她。”康淑華説。

  據史料顯示,日軍在二戰期間,強迫約40萬女性淪為“慰安婦”,其中包括約20萬中國大陸女性和2000余位臺灣婦女。

  在紀念館的後院,有一個樹狀的鋼構雕塑,這是阿嬤家的生命樹。“每個阿嬤都曾經是一位少女,她們懷抱夢想,後來夢想泯滅在日軍的暴行中。”康淑華説,我們邀請更多的人,來澆灌愛與和平。

  在到達後院之前,觀眾要經過十多米長的照片墻,那裏有穿著潔白婚紗開懷大笑的阿嬤,也有站在媒體前揭露日本罪行的阿嬤,相片上的她們,有些已經凋零,有的還在堅持,要求日本政府公開道歉賠償。(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