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臺灣文物修復師:金錢無法衡量文物修復工作價值

2017年05月19日 15:04:4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臺灣文物修復師:金錢無法衡量文物修復工作價值

  圖為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現場 方堃 攝

  中新網杭州5月18日電(記者 方堃 實習生 胡哲斐)“金錢無法衡量文物修復工作的價值,做這一行興趣很重要,一定不能要有‘工匠精神’,要忠於自己的工作。”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在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上,臺灣文物修復師李福長講述了他修復文物的故事。

  李福長是一名多年潛心文物修復的“匠人”。從1994年起,他開始從事文物修復工作,參與修復的文物大約有三四百件,有些破損程度高的文物修復歷時長達兩年。在他看來,文物修復工作並非掌握技能就可做,一定要能“耐得住寂寞”。

  文物修復是博物館的幕後工作。2016年收視“爆表”的一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讓文物修復工作走向臺前,同時捧紅了一眾文物修復師。據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顯示,中國有可移動文物共計10815萬件(套),其中需要修復的比例是37.12%。“需要修復的文物量很大,但專業修復師卻很稀缺。”李福長道出了當前文物修復行業的困境。

  圖為浙江省博物館首屆“觀眾節”現場 方堃 攝

  對此,浙江藝術職業學院文物修復教師朱偉潔非常認同。他表示,手藝要求高和能“耐得住寂寞”是文物修復師數量少的重要原因。“文物修復的原則是可逆性和最小的干預性,修上去的材料能夠方便拿下來。”朱偉潔認為,哪怕掌握了技藝,修復工作需要真正熱愛文物、沉下心來才能做好。

  “觀眾節”上,朱偉潔現場傳授起了破碎陶瓷的“妙手回春術”,不少市民前來體驗了一回“修復師”。

  清洗、拼接、粘結、補缺、整平……浙江省杭州市市民馬海霞體驗完文物修復後很感嘆:“我們現在接觸的是普通陶瓷,但文物修復師面對的卻是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董、書畫等,所以從事這一行要積累大量人文、歷史知識,了解當時的材料、做工等。”

  李福長告訴記者,對於文物修復工作而言,培育文化底蘊確實很重要。以油畫為例,藝術家創作時比較主觀,修復時本位主義不可太重,同時要小心謹慎,注意其中的文史訊息,保存文物證據,否則一不小心就會改寫美術史。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我們舉辦首屆‘觀眾節’,也是為了讓更多觀眾走進博物館,讓參觀博物館、體驗文化成為廣大觀眾的生活常態,喚起觀眾的歷史記憶,培育觀眾的人文情懷。”浙江省博物館館長陳浩如是表示。(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