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第六屆中國昆劇藝術節10月在蘇舉辦 兩岸交流熱絡

時間:2015年09月23日 08: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中新網北京9月22日電 (記者 應妮)文化部22日在京舉辦發佈會,宣佈的第六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將於10月12日至19日在江蘇省蘇州市舉行。屆時,將有全國7大昆劇院團、3個戲曲院校、1個民營昆劇院團、2個來自臺灣地區的昆劇團等共13家演出單位上演17台優秀崑曲劇目。

  中國昆劇藝術節是一項全國性的昆劇展演活動,是全國昆劇藝術創作成果階段性的集中展示,每三年一次固定在蘇州舉辦。

  開幕演出是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劇目《白兔記》,由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王芳、趙文林主演;閉幕演出則來自江蘇省演藝集團昆劇院的新編昆劇《曲聖魏良輔》。

  期間,《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十年成果》新書首發式暨第三屆“名家傳戲”工程收徒儀式將在蘇州舉行。“名家傳戲——當代崑曲名家收徒傳藝工程”由國家昆劇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程辦公室主辦,是在國家級層面上建立崑曲藝術的人才傳承創新機制,旨在又好又快地將老一代藝術家的表演藝術精髓和經典劇目傳授給年輕演員,主要內容是“三傳”,即傳藝、傳承、傳德。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呂育忠表示,鋻於崑曲在這方面做的比較成功,從今年開始,已經把這個模式擴展到京劇地方戲等各大劇種。

  呂育忠特別提到,海峽兩岸在共同弘揚和傳承昆劇藝術方面的交流日趨深入,無論是從主創人員的合作,以及劇目創作生産的合作,已經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繼白先勇《牡丹亭》同蘇州昆劇院合作以後,還有幾個其他項目,譬如江蘇省昆劇院同臺灣某企業合作的《南柯記》,臺灣教授曾永義不僅寫了《曲聖魏良》輔還寫了北昆的戲。“我覺得臺灣在二度創作上的很多成功經驗更值得我們借鑒,包括舞美、燈光的處理,真正體現了中國戲曲美學精髓、寫意精神,既沒有脫離傳統的戲曲美學精髓,又借用科技把舞臺氛圍營造得非常好。以後的交流不僅應該在劇目創作層面、主創人員層面,而且還應該借用雙方的長處,包括我們的老師過去給他們傳承表演藝術精髓。”

  此外,為期3天的“崑曲學術座談會”將探討內容涵蓋崑曲保護、傳承、發展及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問題。(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