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標簽:于正侵權案|全球百大品牌|掃心地|送詩人去流浪|

您的位置:台灣網  >  兩岸文化  >  交流與合作

朱元璋臨終托孤方外高人 建文帝曾避難雪峰寺

時間:2015年06月16日 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轉發 列印

  大型古裝歷史劇《王道劍》創作背景資料探究——

  西元1398年,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病逝,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為鞏固中央集權,建文帝著手削藩。朱元璋的第四子,時燕王朱棣不甘被削藩,遂舉兵反叛,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變”。朱棣攻下明朝都城南京後,宮中建文帝卻離奇失蹤,下落不明。

  建文帝究竟下落何處?民間普遍認為他最終逃離了危險的漩渦,消匿民間,這引發了一代又一代歷史愛好者和史學專家的好奇和探索。臺灣前“行政院”院長、臺灣中華文化總會會長、著名武俠小説作家劉兆玄(筆名上官鼎) 依據明朝“靖難之役”和“明建文帝出亡福建寧德説”的歷史背景創作了長篇武俠小説《王道劍》。由九洲文化傳播中心、九洲音像出版公司和臺灣吉富文創創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聯合製作的該小説同名電視劇將於今年10月開拍。

  經有關專家的實地調查與田野考古,寧德是“明建文帝出亡地”一説取得了25組環環相扣、密切關聯的證據鏈。現讓我們跟著這些證據鏈,揭開600多年來的歷史謎團:

  建文帝出亡寧德之七:避難雪峰寺

  相關閱讀:

    謎一:上金貝古墓之謎   謎二:支提寺懷古詩之謎 謎三:雲錦袈裟之謎

    謎四:鄭和下西洋之謎  謎五:千尊鐵佛之謎  謎六:“尋仙”之旅

  雪峰寺,全稱雪峰崇聖禪寺,位於福州閩侯雪峰山南麓。是雲門、法眼兩宗的祖庭,素有南方第一剎之稱。崇聖禪寺創建於唐鹹通十一年(西元870年),開山祖師義存在大枯樹下簡稱一座庵堂,即如今的枯木庵,此為建寺之始。乾符二年(875年)觀察使韋岫捐資助建,院宇初具規模,寺僧上報朝廷請院額,賜名“應天雪峰寺禪院”。雪峰寺僧眾盛時達一千五百餘人。可想而知,在這上千人的僧侶裏藏一個人,就好比藏木于林。

  在雪峰寺的歷史上,有一個人的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第六十七代主持,正映潔庵禪師。根據《靈谷禪林志》卷八《高僧》記載:“正映,字澄淵,號潔庵,一號越權,自稱雪老,自小在福建寧德三峰寺出家為僧”。洪武十九年,潔庵禪師到南京鍾山靈谷寺拜主持慧明謙禪師為師,後又因全國僧人大試奪魁而被召到北京。可謂對京、寧、閩三地無一不熟。洪武末年,潔庵禪師受明太祖朱元璋親自任命,擔任福建泉州開元寺主持。在明朝的歷史上,由開國皇帝親自委派一個寺廟的主持,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只此一遭。

  潔庵禪師的神奇身世還不僅限於此。這位洪武大帝欽命委派的主持,卻在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的當年,突然辭去了泉州開元寺的主持之位,來到福建雪峰寺,又在永樂十六年離任,神秘失蹤,直至朱棣去世才重現江湖。仿佛冥冥中有什麼事情影響著他的人生經歷。這一切都要從明太祖朱元璋立儲説起。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一個傳統倫理觀念根深蒂固的人。這一點,從他給子孫命名的方式就可見一二。明代各個皇帝的姓名皆根據“水木火土金”的順序以“五行”為偏旁,朱元璋自己的名字裏沒有“五行”,就把年號定為“洪武”,自此形成規矩。所以,在朱元璋寄予厚望、悉心培養的太子朱標英年早逝後,朱元璋並沒有再在“木”字輩的兒子裏選擇繼承人,而是將全部期望轉移到了皇長孫朱允炆身上,擇他繼承大統。

  立儲只是一道手續,真正麻煩的是怎麼讓孫子當穩這個皇帝。朱元璋在世時,朱允炆在他的羽翼之下安全無虞,可這樣的庇護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朱允炆作為“皇三代”,性格優柔寡斷,儒雅有餘,勇武不足。戎馬一生的朱元璋,怎樣難對付的敵人都見過,深知權力的鬥爭中沒有善茬,為了給孫子登基鋪平道路,朱元璋可謂操碎了心。由於擔心朱允炆無法掌管強兵,他著手清洗朝廷各方勢力,甚至大殺功臣,清理了藍玉、胡惟庸集團。解決完權臣後,朱元璋對朱允炆説:“我如今解決了內憂,又安排了幾位叔叔替你戍邊看家,以絕外患,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安心地做皇帝了。”

  沒想到向來乖巧的朱允炆,這次卻提出了自己的擔憂:“外敵來襲,由叔叔們來對付,我當然安全。但如果叔叔們起了不臣之心,我該怎麼辦呢?”朱元璋聞言,頓覺這確實是個大問題。他一直考慮外人的危險,忽略了禍起蕭墻的可能。對付自己家人,他還真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於是半是考驗半是無奈地反問朱允炆:“那你覺得應該怎麼辦呢?”朱允炆被問得一愣,心想怎麼問題又變成我來回答了?但也只得強打精神像應答考題一樣羅列出步驟:“首先用德來感化他們,繼而用禮來約束他們,如果還沒有效果,就削藩減弱他們的勢力,再不成就更改他們的封地。如果實在不行,就只能兵戈以對了。”“主考官”朱元璋聽完,也覺得這份答卷實在是沒有什麼漏洞,可以得滿分了,於是連連稱“好”。可是心裏的大石卻依舊沒有落下,對答畢竟是紙上談兵,真實的情況怎麼會這麼簡單呢?朱允炆的問題勾起了他深切的憂慮,然而一面是親孫兒,另一面是親兒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他總不能為了孫兒的未來手刃兒子啊……面對剪不斷理還亂的家事,朱元璋身為一代帝王,和普通人沒有區別。朱元璋畢竟老了,再也操不起這個心了,同為他的血脈,大明朝的江山,便能者居之吧。

  然而俗話説“隔輩親”,朱元璋畢竟還是較為偏愛孝順的孫子,此時的他已經隱隱察覺到,在那些有著豐富軍事經驗、如狼似虎的兒子面前,自己這個生性善良謙厚的孫子很有可能落敗。他必須得給朱允炆謀一條後路,找一個靠山。靠山的人選讓朱元璋絞盡腦汁:幫助朱允炆的人必定不能是在朝為官之人,倘若大事不妙,覆巢之下豈有完卵,自身都難保又怎麼能暗中保護朱允炆呢?但如果是普通人,且不説“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江山一旦易主,朱允炆很難逃過朝廷的耳目,何況普通人哪能有這樣的勢力和膽識藏匿朝廷追緝的要人呢?

  朱元璋前思後想,突然間靈光乍現,想到了一個人。他想到洪武二十九年的時候,自己舉辦全國僧人大試時召見的一名和尚。聰明的讀者看到此處已經想起來了,此人正是上文提到的潔庵禪師。潔庵俊才出眾,深得朱元璋賞識,為人正直睿智,可以幫助朱允炆鬥智鬥勇地週旋。朱元璋自己出身貧寒,發跡之前也在皇覺寺出過家。對於他來説,再沒有比寺院更熟悉、更安全、更適合的藏身之地了。僧人這個曾使他用以化緣度過饑年的身份,能否成為保護自己孫兒的最後一道屏障呢?

  洪武末年,在朱元璋人生最後的日子裏,他親自指派潔庵禪師去福建泉州開元寺,預先做好準備工作。在任命前,他單獨召見了潔庵禪師。朱元璋語重心長地對潔庵説:“現在要當一個好主持很難。要是太善良了,就會被人欺負,要是姦惡之人,則會受人攻擊,必須潔身自好才能長久。”這番忠告話裏有話,潔庵生性聰慧,自然一點就通,他知道朱元璋這是在安置身後事,在對他托孤了。

  數年後,“靖難之役”讓當年的擔憂成真,朱允炆準備的完美答案終於敵不過現實的殘酷,永樂元年,朱棣登基,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就在同一年,受朱元璋囑託的潔庵禪師離任開元寺,轉至福州雪峰寺就職,這時離建文帝兵敗南京洽半年有餘。作為朱元璋托孤的“方外之臣”,潔庵禪師來到雪峰寺後首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興土木,改建廟宇,做好準備迎接重要的人蒞臨。不久後朱允炆南逃而來,潔庵禪師成為他的庇護者,為建文帝半年多來的逃難畫上了一個短暫的休止符。

  然而好景不長,永樂五年開始,基本平定朝野的朱棣開始派人搜索朱允炆的下落。此前我們説過,他派出過水陸兩路稽查隊。永樂十一年時,名義上彰顯國力,實際暗查建文帝下落的鄭和下西洋歸來,來到福州雪峰寺,在枯木庵中遇到了化身為僧的建文帝。據傳建文帝曾試探性地問鄭和能否和自己一起舉事。鄭和百感交集,雖然朱棣對鄭和有知遇之恩,他對朱棣死心塌地,靖難之役時也沒少立功。但在親眼見到被篡奪了皇位的建文帝時,他依舊感到不安。作為一個篡逆的臣子,親手把“真龍天子”送入虎口,這樣的心理負擔鄭和承受不起。進退兩難的他只好跪在地上哭著撫摸建文帝的腳謝罪,再三拜別而去。鄭和的良心讓他生平第一次對朱棣撒了謊,回到京城報信時,他隱瞞了建文帝在雪峰寺的消息,只説沒找到人,只留下贈予雪峰寺的瓦塔兩座,至今塔基尚存,成為鄭和到過雪峰寺的殘留證明。

  鄭和給建文帝留了一線餘地,不代表其他人也會,建文帝在雪峰寺的消息還是走漏了風聲。五年之後的永樂十六年,潔庵禪師再一次離奇地“禪讓”其位給“遠芷禪師”,從雪峰寺消失,被朱棣召回南京調查,軟禁到朱棣離世。次年,胡濙帶領的陸路搜查隊來到雪峰寺,帶著收拾殘局的任務捏造碑文,對潔庵禪師的下落文過飾非,以掩眾口悠悠。朱元璋貴為天子,開創了大明朝,然而身為祖父,卻終究未能保護孫兒的一世安穩。隨著他佈置的棋局上最後一枚棋的失效,建文帝朱允炆再一次失去了依託,輾轉至寧德,繼續顛沛流離的後半生。(陳紅橋)

[責任編輯:普燕]

向艷梅:一路走來不容易

  “我是不會放棄(奧運會)的。”4年前在最後時刻落選奧運會,讓女子舉重69公斤級選手向艷梅失落許久,卻沒有讓她就此消沉。

關於我們 | 本網動態 | 轉載申請 | 投稿郵箱 | 聯繫我們 | 版權申明 | 法律顧問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