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堅定傳承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2020年06月16日 09:24:00來源:光明日報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中醫藥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中醫藥工作發表重要講話,把中醫藥放在中華文明傳承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來審視,放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歷史進程中來謀劃部署,緊緊圍繞怎麼看中醫藥、發展什麼樣的中醫藥、怎樣發展中醫藥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精闢闡釋了中醫藥的歷史地位、獨特優勢、科學內涵、文化內核和時代價值,深刻闡明瞭中醫藥的發展方向、發展道路、發展要求,把黨對中醫藥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也為新時代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文明瑰寶 醫學科學

  中醫藥作為中華民族原創的醫學科學,是中華文明的傑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華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觀、健康觀和方法論,兼具科學和人文的雙重屬性。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中醫藥事業取得顯著成就,為增進人民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強調中醫藥以其在疾病預防、治療、康復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受到許多國家民眾廣泛認可。深入研究和科學總結中醫藥學對豐富世界醫學事業、推進生命科學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這些重要論述,深刻闡明瞭中醫藥學植根于深厚中華民族哲學智慧和優秀傳統文化土壤,具有深入中華民族血脈的文化基因,是中華文明的一個重要標識;高度概括了中醫藥學“醫學科學”的屬性,廓清了百餘年來在“中醫科學性”問題上的迷思;深入論述了中醫藥防病治病的獨特優勢、歷史地位和時代價值,飽含對“用中國式辦法破解醫改世界性難題”的期望、中醫藥對未來世界醫學發展作出貢獻的信心和洞見。這些重要論述,從認識論的高度,回答了事關中醫藥發展最緊要、最現實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增強了我們振興發展中醫藥學的文化自覺。

  傳承精華 守正創新

  中醫藥學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和人民群眾需要什麼樣的中醫藥、如何發展中醫藥,需要對此作出與時俱進的回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醫藥振興發展迎來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時機,希望廣大中醫藥工作者要增強民族自信,勇攀醫學高峰;強調切實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征程中譜寫新的篇章;強調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産業化,堅持中西醫並重,推動中醫藥和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推動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

  這些重要論述,精準劃定了中醫藥發展所處的時代坐標,把中醫藥發展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來定位,放在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國夢的偉大進程中來謀劃,深化了我們對中醫藥“五種資源”的認識;深刻指明瞭中醫藥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把遵循規律、傳承精華與面向未來、守正創新辯證統一起來,把中醫藥事業和産業高品質發展聯動起來,強化了我們在新時代更好發揮中醫藥“三個作用”的行動自覺。這些重要論述,從辯證法的高度,回答了中醫藥發展局部與整體、傳承與創新等重大問題,明確了我們振興發展中醫藥學的責任使命。

  創造性轉化 創新性發展

  中醫藥學既是傳統的,也是現代的,是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醫學科學,如何實現傳承創新發展,是中醫藥學面臨的時代之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努力實現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強調深入發掘中醫藥寶庫中的精華,充分發揮中醫藥的獨特優勢,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強調我們要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傳統醫學,用開放包容的心態促進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更好融合。

  這些重要論述,精闢闡明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的必由之路,現代化、國際化是新時代中醫藥發展的時代命題;細化明確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科技創新、改革完善管理體制機制等方面的主要任務;深刻闡述了傳統中醫藥學與現代醫藥學同頻共振的發展要求和時代大勢,充分展示了發展中醫藥學,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經驗、中國擔當的自信與豪邁。這些重要論述,從方法論的高度,回答了中醫藥發展科學的方法路徑,堅定了我們振興發展中醫藥學的文化自信。

  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中醫藥工作的重要論述,是新時代中醫藥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總方向、總遵循。南京中醫藥大學等中醫藥“雙一流”建設高校,承載著繼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學的“國家隊”使命,唯有深入學習領會其精髓要義,堅定發展中醫藥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勇擔使命、創新實幹,才能在變局中開新局,推進中醫藥學實現更高品質的傳承創新發展,為建設健康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程純、胡剛,分別係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校長)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