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平均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 如何多元化發展?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5月19日電(記者 上官雲)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全國多家博物館圍繞這個主題,推出多項活動。
從線下免費開放到線上“雲觀展”,博物館文化供給方式更加多元,實地探訪外,人們有了更多參觀選擇。此外,“抗疫”主題也一直貫穿其中。
作為文化知識的匯聚之地,融合讓博物館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可能。
主會場活動全程直播
5月18日,2020年“5·18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活動在南京博物院開幕。按照疫情防控要求,此次活動首次嘗試採用線上線下融合方式,通過5G網路對主會場活動全程直播。
遊覽博物館也日益成為人們的“精神剛需”。據國家文物局局長劉玉珠介紹,截至2019年年底,全國已備案博物館達5535家,比上年增加181家,其中非國有博物館1710家。
另外,全年舉辦展覽2.86萬個,教育活動33.46萬場,接待觀眾12.27億人次,比上年增加1億多人次。免費開放博物館達到4929家,全年接待觀眾10.22億人次。
他介紹,“十三五”以來,中國平均每2天新增一家博物館,達到25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普惠均等成為中國博物館發展的顯著特徵。
貫穿“抗疫”主題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中,也貫穿了抗疫主題。
3月18日,國家文物局印發《關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見證物徵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博物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有序開展相關見證物的徵集保存工作。
當代見證物是博物館藏品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年主會場活動開幕式上,新華社、江蘇省人民醫院向南京博物院捐贈一批反映聚力助援抗疫的物證資料,並舉行向醫護人員致敬活動。
海南省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黑龍江省博物館等也會舉辦抗“疫”、戰“疫”題材的展覽。
此外,早在本月15日,山西博物院已啟動“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見證物”線上展示,通過實物講述抗“疫”故事,保存歷史記憶。
展覽亮點多 “雲端”可暢遊
此前,疫情期間,全國多家博物館通過網上展覽、直播等方式,多角度為公眾提供優秀文化産品,在閉館時也做到了另一種意義上的“不打烊”。
在國際博物館日的活動中,依然延續了“線上”加“線下”的思路。例如,在今年國際博物館日主會場活動中, “國雲展”平台啟動上線。
由南京博物院聯合8家文博機構舉辦的“融·合:從春秋到秦漢——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多元與包容”特展開幕,也作為“國雲展”首個直播項目于5月18日啟動。
同時,各地博物館紛紛推出線上展覽、網上直播、線上課堂、文博知識網路競答等新的互動項目,還圍繞今年的主題組織開展流動展覽、知識宣講、文物鑒定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開夜場、雲展覽……博物館的多元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國際博物館日的相關活動,在晚上也沒有“打烊”。
就在18日當晚,“博物館奇妙夜”在南京博物院上演:通過現代舞演繹、沉浸式體驗等方式,讓歷史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産等“活起來”,以一種更加鮮活的方式呈現,吸引了許多觀眾。
也是在5月18日,夜幕降臨後,伴隨著悠揚的古典樂,遊客流連于蘇州博物館的夜色中,品玩古董名畫、感受江南園林的水墨風情。
實際上,一直以來,不管是試水直播、“雲展覽”,還是“開夜場”,都是博物館們探索公共文化服務多元發展的嘗試。以此帶來的新鮮體驗,也讓許多博物館成為熱門打卡地。
這些豐富的活動,的確提升了觀眾們的參觀熱情。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止步于跟風、蜻蜓點水式的嘗試,而是要思考如何結合自身特色,為人們提供個性化的文化服務。
與時俱進博物館無法回避的課題。正如《人民日報》一篇文章中所説:在緊跟時代步伐的過程中,博物館應進一步借助科技發展的無限潛力,讓展陳方式變得更豐盈,開啟公共文化服務新空間。(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