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當足球遇上中文

2020年05月15日 09:36:00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我通過中文歌曲學中文”“漢字很難,我就自創了漢字遊戲攻下這個難關”“看中餐館的功能表會激發我的學習興趣”……中文非母語的學習者為了學好中文,可謂各顯神通,以尋找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學習語言的方式很特別——在綠茵場上學中文。

  當足球遇上中文,會有怎樣的故事?且聽這些在中國留學的國際學生如何演繹足球和中文的故事。

  認同中國文化成學習動力

  來自日本的小川俊和來自巴西的雨果是來華留學生,雖然他們所就讀的學校不同,學校所在的城市也不同,但他們有著共同的愛好——足球和中文。在赴中國留學之前,他們的心中已種下了中文的種子。

  來自日本札幌大學的小川俊目前就讀于煙臺大學外國語學院,他的中文學習之路始於一個朋友的“安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周圍朋友的介紹下接觸到了中文。這位朋友是個中國通,經常向我們介紹中國的歷史和傳統文化,讓我對中國充滿了嚮往。”懷著對中國的期待及親自看看朋友眼中的中國的期望,小川俊赴中國留學。“中國發展得很好,快速發展中可見中華文化的影響,我希望自己多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體會其獨特魅力。”

  就讀于北京體育大學的巴西小夥雨果和中文結緣,是受到了舅舅的影響。“我的舅舅非常熱愛中國武術,每年都會抽時間到中國學習。他在巴西開了一家中國武術館,讓我從小就對遙遠的中國充滿了嚮往。”在舅舅的影響下,雨果漸漸喜歡上了中國武術。讓他欣慰的是,如願實現了自己的夢想——赴中國留學,這樣就離中文更近了。

  從聽懂戰術佈置開始

  小川俊的中國朋友大多是在足球場上認識的,正是足球拉近了他與中國朋友的距離。在中國的留學生涯剛剛開啟時,小川俊的中文還達不到和同學們自在溝通的水準。那時的他比較害羞,很少和同學交流。因為喜歡足球,他就抱著足球到球場讓自己放鬆,幾場球賽下來,他和一起踢球的同學漸漸熟悉起來,還交到了新朋友。

  激烈的足球比賽容不得半點馬虎,如何理解戰術,如何與隊友及時溝通成了小川俊面臨的難題。因為誤解了隊友的意思,他還鬧過笑話,“有一次我們比分領先,隊友們讓我踢前鋒,其他人回撤防守。我沒聽明白,看隊友們都撤回去了,我也和他們一起後撤。”

  面對困難,小川俊並未放棄,而是迎難而上。雖然他經常聽不懂球隊的戰術佈置,但會仔細地詢問。到了足球場上,也會主動與隊友們交流,盡力了解他們的想法。在不斷努力下,小川俊的中文水準提升很快,如今已能熟練地與隊友交流。“足球是團隊運動,當大家齊心協力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一起拼搏時,彼此之間的感情就會加深得更快。”小川俊説。

  成長于足球王國的雨果,一上足球場便成了同學們關注的焦點。“剛來時,我的中文一般,也不知道怎麼交朋友,但大家知道我是巴西人以後,都會約我踢足球。”球場上的雨果盡情地展示著自己,也擁有了越來越多的中國朋友,在和朋友們交流的過程中,中文也説得越來越好。

  如今,在中國待了近兩年的雨果已能熟練地與隊友們溝通。“我很珍惜學習中文的各種機會,平時在足球隊訓練時會主動和隊友們聊天。為了在球場上和大家的交流更加順暢,出了球場,我也會練習中文口語,還會做些筆記。”在雨果看來,足球場的良好氛圍是他中文進步的重要原因,“隊友們給我提供了非常好的中文學習機會,在足球場上,逼著你去聽懂對方在講什麼。此外,隊友們平時有什麼活動也會邀請我參加。因為大家是朋友,我也敢大膽地講中文,這樣一來,中文水準就提高了。”

  將語言學習延伸至球場外

  對小川俊和雨果來説,足球場是交到中國朋友、提升中文水準的重要途徑,同時,他們還將友誼和語言學習延伸至足球場外。

  “通過足球我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上都很照顧我,讓我感受到了中國朋友的樂於助人。”與此同時,小川俊也承擔起了日語老師的角色,“我周圍有許多喜歡日本或者正在學日語的朋友,他們會用日語與我交流,其中有不明白的地方我會耐心解答。在互助中,我的中文學得越來越好,他們的日語水準也有了提高。”

  不久後,作為交換學生的小川俊就要離開中國了。“足球隊裏的朋友們為我舉辦了一個歡送儀式,讓我特別感動。我永遠忘不了他們的熱情相待,希望我能再回中國與他們相聚。”

  談到將來的打算,雨果希望留在中國。“我原來的計劃是到中國學習武術,將來回到巴西幫助舅舅。隨著對中國的了解加深,我希望能留下來,努力學習足球知識,促進巴西足球與中國足球的交流。”

  相關專家表示,不少運動項目需要團隊協作,也需要隊員快速做出反應,這就逼著學習者快速進入中文語境。對語言學習者來説,主觀能動性和學習效率是呈正比的,參加團隊運動項目,可以大大提升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快速提升語言水準。這其中,在足球場上學中文,就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途徑。

  孫晨彭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