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古“濟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還原數千年“清明上河圖”

2020年05月14日 15:46:00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山東壽光5月13日電 (孫婷婷 郝學娟)在源起濟南泉群,東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河畔,自2020年3月15日起,百餘名考古人員,一手拿著鏟子,一手拿著刷子,在4000餘年河水衝擊形成的黃土沙灘上,讓龍山時期、漢唐、明清等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人類生活形態,穿越時空,在此“重現”。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館員劉文濤已經在胥家村南遺址(墓地)埋頭“刮”了一個月的沙土。這一處位於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黑裏寨鎮胥家村南約500米處、小清河北岸的遺址,截至2020年5月6日,共清理出龍山時期墓葬5座,龍山早期帶二層臺大墓正在清理中,清理唐代墓葬15座,龍山時期灰坑5個,清理面積達1千余平方米。

  胥家村南遺址(墓地)的地層堆積顯示,該遺址原始堆積為臺地地貌,中間高,東西兩側低。開口據現地表2.6米左右,共分唐代、戰國到漢代、龍山早期到晚期偏早三大文化層。其中,龍山時期小、中型墓中基本都出土隨葬品,大型墓正在清理中,已清理出墓葬西側二層臺,陪葬豬下頜骨13具,陶杯、罐、鼎、鬶等器物多件。隨葬器物製作精美、工藝複雜,填補了高青地區龍山時期的發現空白。唐代墓葬,墓地規劃清晰,都為磚室墓。東西向排列三排。尤其該墓地墓葬形制特色鮮明,“扇形”、“馬蹄形”墓室為迄今為止山東唐墓僅見,“馬蹄形”形制墓室帶有明顯的河北因素。

  在劉文濤看來,對胥家村南遺址(墓地)挖掘的意義遠不止於此。該遺址(墓地)是魯北地區、小清河沿線為數不多的重要遺址。山東考古發掘的龍山大型墓葬屈指可數。本次發掘,對魯北地區的龍山文化研究及相關文化的交流影響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該墓地的發掘還對研究唐代中晚期魯北地區與河北地區的交流往來,藩鎮格局下人員流動都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證據”。墓葬中出土的瓷器形制、釉色多樣,對魯北地區散出瓷器斷代都提供了難得的尺規。

  沿小清河往東走大約9公里,是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曹坡村。該村西南方向約1公里處,便是高青縣曹坡遺址。該遺址是為配合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考古調查勘探時所新見。遺址文化層堆積一般厚約0.8—1.5米,最厚可達2米以上,內涵豐富,延續時間長,龍山時期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均有人類活動。勘探情況表明,現小清河河道開通不會早于宋代,或能與歷史記載有吻合之處,還需要更多的考古證據支撐。

  在博興縣北營遺址上的考古隊員,年齡跨度從“50後”到“00後”,山東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張恒便是其中一員。30天的時間,這支考古隊伍共揭露遺址面積800平方米,已發掘灰坑30余座,窯2座,水井1座,溝3條,墓葬4座。

  張恒介紹説,此處遺址遺跡較豐富,以龍山和漢代遺存為主。漢代遺跡已發現灰坑10余座,溝3條,墓葬2座,水井1座,窯1座。其中Y1保存較好,結構完整;水井J1具有腳窩。發掘出的漢代遺物較多,以板瓦、筒瓦、磚等陶制建築材料為主,另有少量陶豆、陶盆、陶拍、陶井圈等器物。

  而龍山時期文化層堆積厚0.4—1.5米,目前已發掘灰坑10余座,墓葬2座,窯1座,在發掘區西部,發現疑似壕溝遺跡,下一步將進行解剖發掘。出土龍山時期遺物豐富,以陶器為主,另有少量石器、蚌器。陶器已修復近10件,器形有鼎、罐、杯、盆、器蓋等,石器有鏟、斧等。這些文化遺存為研究魯北地區龍山時期的文化特徵、聚落形態、社會生業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壽光侯辛莊東北遺址,是宋金時期的鹽業遺存。考古隊員發現的可斷代的器物極少,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件陶瓷片,具備宋元時期的特徵。考古人員介紹説,從出土物成分分析,該遺址的功能不僅僅為單純的制鹽,極有可能是與鑄造、修補煮鹽工具有關的文化遺存。目前,萊州灣南岸地區僅在廣饒及濱海開發區發現兩處宋元時期鑄造煮鹽工具的遺存,該遺址的發現及發掘應該具有重要意義。

  小清河流域地下文物資源豐厚,在進行文物發掘保護的過程中,工程用地區域共發現43處文物點,其中新發現35處。這些遺址涵蓋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歷史時期,既有史前聚落、城址、墓地,也有制陶、制鹽手工業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階段性成果,清理一批古代墓葬、房址、窖穴、陶窯和鹽灶,出土大量青銅器、玉器、瓷器、鐵器等珍貴文物。

  工作人員表示,史前大型墓葬,周代高等級建築等都昭示著這一地區燦爛的歷史文化,宋代以來黃河淤積及反覆清淤文化層的揭露,驗證了金代開通小清河以來的河道治理歷史。這些成果對研究齊國早期歷史、黃河文明、小清河流域變遷歷史有重要意義。這些考古成果的保護展示,將助推小清河文化旅遊帶建設。

  據了解,山東明確了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為牽頭單位組織開展工程考古工作,整合全省業務力量,召集8家考古資質單位分為11支考古隊參與“考古攻堅戰”。目前,1處文物點發掘工作已經結束,其餘發掘工作力爭在5月20日前完成。(完)

[責任編輯:楊永青]

相關內容

京ICP備13026587號-3 京ICP證130248號 京公網安備110102003391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0107219號

關於我們|本網動態|轉載申請|聯繫我們|版權聲明|法律顧問|違法和不良資訊舉報電話:86-10-53610172